出了中遼集團商店,看到馬路對麵的咖啡店前有不少軍車和警車停放,一些軍警人員進出頻繁。孫強告訴我,這家由土耳其人經營的咖啡館昨天晚上不知什麼原因,遭到了不明身份的武裝人員的衝鋒槍掃射,人員傷亡情況不詳,現國際警察和維和部隊派員正在現場展開調查。我迅速打開攝像機將此場麵拍了下來,隻見所有的玻璃全部被子彈擊碎。由此可見,戰後的波斯尼亞治安情況並不樂觀。
中國商人在南斯拉夫
從20世紀80年代起,中國人開始走進地處歐洲巴爾幹半島的南斯拉夫。當初除少數留學生和公務出國的人外,幾乎沒有聽說有在這裏做生意的華人。到了90年代中期,中國商人陸續到這裏辦公司、做貿易、開餐館、辦事務所等,逐步形成了華人社區。
70號中國商城
位於首都貝爾格萊德的70號商城,是南斯拉夫境內最大的中國商品集散地,同時也是華商賴以生存的主要經商地,當地人親切地稱它為——中國商城。
70號商城原是當地一家房地產商開發的一處兩層樓的房產,因建成後沒有形成市場,所以沒人租,也沒有人買,一直閑置在那裏。1995年以後,中國商人陸續來到70號租房。最初主要是因它便宜,一間十五六平方米的房子隻需70或80馬克就可租下來作為商店。當時華人租下的店麵基本不用,主要是作為向移民局申請注冊外貿公司的地址。因為按照移民局的規定,外國人來南斯拉夫注冊公司,其中一個重要環節就是需有固定的經營地址。當地華人最多拿它當倉庫放點東西,但人不在這裏。這是70號商城當初的情況。從1998年開始,中國商人逐漸增多,一家家中國商店開業後,貝爾格萊德70號商城基本形成了中國商品集散地的規模。
1999年3月,科索沃戰爭開始後,許多華商因躲避戰火選擇了回國,還有些由我國駐南使館組織到周邊國家羅馬尼亞暫住。戰爭期間,由於北約連續轟炸78天,國際貿易一度中斷,當地日用商品貨源斷檔,缺口較大,戰後需求量急劇增大,價廉實用的中國商品普遍為南斯拉夫人所接受。當時的半年內,中國商品十分暢銷,商人們興奮地說,幾乎什麼商品都能銷出去。尤其當地發電廠被炸毀後,電力供應不正常,像手電筒、應急燈、電池等更為暢銷,而且當時房租便宜,華商的開銷小,70號商城購銷兩旺。這就給中國商人提供了一個信息——南斯拉夫生意好做,期間大批華商擁入南斯拉夫。當年可說是中國商人經商最鼎盛的時期,許多人由於在這個非常時期抓住了商機。有資金實力的人從國內迅速組織適銷對路的貨源,以最快的速度發到南斯拉夫,隻要貨物一到港,幾乎很快就會一銷而空,許多商人就在短時間內很快積聚了大量資金,一躍而成為當地有實力的商人。戰爭給許多向往一夜暴富的人提供了這樣的機會。隨著大批中國商人的到來,不僅活躍了商品交易,而且帶動了當地的房地產業,使昔日蕭條的70號商城及周圍的房租一漲再漲,並為南斯拉夫人提供了眾多的就業機會。當時,商城內一間18平方米的商鋪,一個月的租金高達2000馬克,甚至有的高達4000馬克,這在經濟困難時期的南斯拉夫可以說是天價。如果在這裏有房產,僅這一份租金足可養活幾家人,有這些房產的家庭,父母、兒女足以靠吃租金過悠閑的日子。
自從中國人多了以後,商城周圍當地人開的水果攤市場也形成了一定規模,一些專為中國商人而開的發廊、咖啡吧、食品店、各類事務所、貨運公司、清關公司、旅行社等生意也十分興旺。商城內有150多家中國商店,幾乎每家都有南斯拉夫雇員,很多當地人在這裏找到了工作。南斯拉夫電視台還播出了一個節目,報道當地老百姓很高興,因為70號商城周圍將要變成新貝爾格萊德市中心了,而原來市中心在另外一個地方。以前中國人剛來的時候,周圍的人覺得市場人來人往,太鬧,現在這些人已不說這些話了。因為中國商人到來後,當地人感受更多的是給他們帶來了實惠和就業機會,這對南斯拉夫人特別是商城周圍的普通人來講,可謂柳暗花明又一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