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爾幹的門戶——貝爾格萊德
貝爾格萊德是多瑙河流域一座有著悠久曆史的歐洲名城,塞語意為“白色的城市”。
關於“貝爾格萊德”名稱的來曆,當地曾有一個傳說:很久以前,一群商人和遊客乘船來此遊玩,當大家來到薩瓦河與多瑙河彙合的地方,眼前突然出現了一大片白色的房屋,於是大家情不自禁地喊叫起來:“貝爾格萊德!”“貝爾格萊德!”“貝爾”意為“白色”,“格萊德”意為“城堡”,“貝爾格萊德”意為“白色的城堡”或“白色之城”。從多瑙河上眺望這座城市,其基調呈白色,稱其為“白城”名副其實。
由於貝爾格萊德正處在巴爾幹半島的核心位置,地扼水陸交通要衝,戰略地位重要,因此有“巴爾幹之鑰”之稱。在曆史上,它曾40多次毀於
遠眺貝爾格萊德,猶如一座白城
戰火後又重建起來。有關貝爾格萊德
城市的曆史可以追溯到7000年以前。
約在7000年前,貝爾格萊德就已有人類居住,當時這裏有山有水,有多瑙河和薩瓦河兩條河交彙,特別適合人類居住,包括著名的卡萊麥克丹城堡。公元前279年,凱萊蒂族來後,趕走了新給族,就開始建設城市,先建護城。後來考古學家在離貝爾格萊德幾十公裏的地方,找到了有關凱萊蒂族文化和居住的地方。公元1世紀,羅馬軍隊來後,在今天的貝爾格萊德開始建造羅馬城,因為這裏有兩條河,對軍隊駐紮極為方便,附近還有阿瓦了山和鉛、銀等金屬,資源豐富,他們便開始發展經濟,開展貿易,農業、養殖業也陸續開展。考古工作者在貝爾格萊德市中心曾找到羅馬時期文化的遺跡,說明4世紀時胡尼族也到了這裏,後來還有阿瓦族和斯拉夫族,過去叫新基多瑙。16世紀,斯拉夫族人的足跡在這裏出現。第一次出現貝爾格萊德的名字是在公元878年,斯拉夫族裏有塞爾維亞族,他們在9世紀成立了塞爾維亞國家,建立了首都,就是現在的貝爾格萊德。
如今,貝爾格萊德市區以多瑙河、薩瓦河為界,分為新貝爾格萊德和老貝爾格萊德。北岸為新貝,南岸為老貝。老貝爾格萊德仍保留著的巴洛克式、哥特式等不同曆史時期的古建築成為這座飽經滄桑的曆史名城的象征。在科索沃戰爭中,貝爾格萊德市區許多古老建築遭到了不同程度的破壞,包括坐落於斯拉維亞廣場周圍繁華大街上的南聯盟國防部、司令部、內務部等。被炸的歐式建築至今未得到修複,成為貝爾格萊德市民經曆戰火的又一難忘曆史。
位於老貝市中心地段繁華的步行街,是國內外遊人觀光、遊覽、購物的地方。古老的文化街——卡達利亞大街街形彎曲,兩側營業房都是基調為“紅瓦白牆”的老房子,裏麵掛滿了代表著本店曆史的老照片,不但集古樸、典雅為一體,更代表了塞爾維亞民族悠久濃鬱的餐飲文化,更顯曆史厚重。新貝爾格萊德道路寬廣、街道整潔,是南斯拉夫人民於1945年解放後在薩瓦河口北岸建起的新城。這裏街道寬闊、綠樹成陰,現代化建築千姿百態、鱗次櫛比。著名的多瑙河和薩瓦河穿越市區在貝爾格萊德交彙,設在遊船上的咖啡廳裏餐飲齊全,娛樂文化活動也豐富多彩。位於老貝的“三頂帽子”、“兩隻鹿”餐館有許多傳奇色彩,是遊人享受當地特色美食、領略塞爾維亞餐飲文化必去的地方。
坐落於市區的聖薩瓦東正教大教堂是最具代表性的歐式建築,氣勢宏偉,是巴爾幹地區最大的東正教大教堂。該教堂從第一次世界大戰時期就開始興建,由於受戰火影響,先後經過了70多年才建成使用,至今仍未竣工,仍在不斷修繕。在當地人中關於聖薩瓦教堂還流傳著一個典故:從前的塞爾維亞國王曾有三個兒子,國王欲賜給每個兒子一份地,但是最小的兒子薩瓦不喜歡分得的土地,而對宗教感興趣,便悄悄跑到外麵的修道院裏,潛心研究宗教,逐步學完了東正教的教規,最終被國王所接收,建立了
堂教大瓦薩聖︱︱堂教大教正東的大最多半幹爾巴塞爾維亞少女東正教,並建立了大教堂,就是現在的聖薩瓦大教堂。以後形成慣例,曆任國王都有建教堂的義務並一直延續了300多年,成為當地人重要的生活內容之一。現在塞爾維亞境內大大小小的教堂包括希臘也建立了一些東正教教堂,都是各代國王所修建的。塞爾維亞人普遍信仰東正教,每到聖誕節,當地人都要在這裏舉行諸如彌撒等各種宗教信仰活動。
共和國廣場是貝爾格萊德的市中心和最繁華的地方,這裏緊靠步行街,廣場上一尊手持兵器、身跨戰馬的大型將軍雕塑格外引人注目,是市區最著名的標誌性建築之一。而在南斯拉夫人民心目中,共和國廣場猶如天安門廣場在我國人民心中一樣神聖。在北約對南聯盟轟炸期間,曾有1萬多人聚集在共和國廣場,參加由貝爾格萊德青年聯合會組織的“歌聲鼓舞我們”反戰音樂會。當地歌星以飽滿的熱情,用歌聲鼓舞人民的鬥誌,全場觀眾群情激動。那時人們幾乎每天都能聽到刺耳的警報聲,看見硝煙的彌漫,這使當時的市民感受到一種震撼的力量。甚至許多人胸前背後都別著靶心的圖案,以示對北約侵略行徑的抗議。在連接新貝和老貝的薩瓦河上,數百市民手拉手、肩並肩組成人體盾牌,用生命保衛大橋,用猶如當年“瓦爾特保衛薩拉熱窩”的激情向全世界人民展示了英雄的南斯拉夫人民不向武力屈服的堅強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