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無錫“惠泉”水,清冽甘芳,用它衝茶質純味美。此泉被稱為“天下第二泉”,相傳也是由於陸羽品題而得名。唐朝丞相李德裕特別愛喝惠泉水,竟專門派差吏,經千裏將這裏的泉水運到都城長安,供他享用。元代書法家趙孟煩所書“天下第二泉”石刻,今仍存。
杭州西湖一帶所產的龍井茶,以色翠、香鬱、味醇、形美而著名。有一種說法,將“龍井茶葉虎跑泉”稱為“西湖雙絕”。“虎跑泉”在西湖之南,泉水自山岩間流出,甘洌醇厚。用此泉水衝茶,茶水綠而微黃,味道很好。“虎跑泉”也曾被人譽為“天下第三泉”。
相傳,清朝乾隆皇帝曾命人將全國名泉之水取到北京,同北京的玉泉山之水相比較,發現北京玉泉水含雜質量最少,水質最優。那時,評定泉水好壞,通常以品茶為依據,泉水講究“甘美”與“質輕”。對此,古籍《元一統誌》裏就有記載,說老北京時的玉泉山之水,“極甘洌”,“甘美”而又“質輕”,所以,乾隆皇帝一高興,將玉泉水封為“天下第一泉”,還撰寫了《禦製天下第一泉記》。
西漢時,人們將茶葉拿到鎮的集市上去進行交易。如西漢末年辭賦家王褒《僮約》裏,就記載有“武陽買茶”。武陽在今四川彭山縣雙江鎮一帶,這裏是四川茶葉產區之一。
到魏晉時,人們將茶製作成茶餅拿到集市上去出售。如魏晉時期的張揖在《廣雅》中作了這樣的記載:“荊、巴間采葉作餅。葉老者,成餅以米膏出之。”不僅如此,集市上已出現有賣茶水的,如古書《廣陵耆老傳》裏,就有這樣的記載:“晉元帝有老姥,每且獨提一器茗,往市鬻之,人竟買。”
陸羽《茶經》的問世和傳播,有力地推動了茶葉生產的發展,使經營茶葉買賣大為興隆,許多城市紛紛開店鋪經營茶葉。對於社會上出現的此種情形,唐人封演在《封氏聞見記》中記載:“自鄒、齊、滄、隸漸至京邑,城市多開店鋪,煮茶賣之,不問道俗,投錢取飲。其茶自江淮而來,舟車相繼,所在山積,色額甚多。”
茶葉是我國的重要特產之一,中國是世界上最早的茶葉輸出國。早在南北朝及隋唐時,就將茶葉輸出鄰國及亞洲部分地區。據曆史資料記載,我國的茶葉,輸出量最多的時期,是1865年至1917年,特別是在清光緒十二年,(1886年)輸出的茶葉為2681980市擔,創我國曆史上茶葉出口的最高紀錄。
茶和泉關係十分密切,並且與人們日常生活也是悉悉相關,因此各地出現以茶或泉命名的地方電就不足為奇了。
以茶和泉命名的北京街巷地名例舉
大茶葉胡同(西城區):東起趙登禹路,西至東廊下胡同。門牌1號至35號,2號至32號。
小茶葉胡同(西城區):西起慶豐胡同,北至大茶葉胡同,南至平安巷。門牌1號至43號,2號至16號。
茶兒胡同(宣武區):東起揚威胡同,西至延壽街。門牌1號至39號,2號至30號。
德泉胡同(宣武區):東起糖房胡同,西至白廣路。門牌1號至49號,2號至12號。
陽泉胡同(西城區):北起新街口七條,南至新街口六條。門牌1號至15號,2號至14號。
豆腐與北京街地名
自古以來,我國就有這樣的俗諺,叫做“青菜豆腐保平安”可見,豆腐物美價廉、營養豐富的特點,早就為人們所認識了。北宋時青陽丞時戢,每天都要買上幾塊豆腐食用。在他看來,每天吃幾塊豆腐,賽過“小宰羔”,如同吃幾塊新鮮羊肉一樣,是很有營養的。
清人林蘭癡寫詩對豆腐作了這樣的讚美:“莫將菽乳等閑嚐,一片冰心六月涼。不日堅乎唯日白,勝它什錦佐羹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