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麼豆腐究竟始於何時?有兩種說法,一說是始於宋代;一說是始於漢代。
說豆腐始於宋代,其主要的理由是:有關豆腐的記載,在五代以前,無文獻考證;到了宋代陶穀所著的《清異錄》裏,才發現有關豆腐的最早記載;另一說是豆腐起源於漢代,其主要理由是:一、我國自古以來就傳說豆腐是漢淮安王劉安發明的。宋代理學家朱熹的詩作裏說:“種豆豆苗稀,力竭心是腐。早知淮王術,安坐獲帛布。”朱熹本人在注釋裏指出:“世傳豆腐本為淮南術。”明代傑出醫藥學家李時珍在《本草綱目》裏也說:“豆腐之法,始於漢淮南王劉安。”學者謝焯在《拾遺》裏也說:“豆腐……漢淮南安始傳其術於世。”二、漢墓出土的文物可有力地證實豆腐始於漢代:1959年到1960年之間,在河南省密縣發掘的一號漢墓中,有大麵積的畫像石,其中就有豆腐作坊石刻。這是一幅豆腐的生產程序圖像。這幅漢畫石像,可以證明中國豆腐的製作,最遲不會晚於東漢末期。
與豆腐相關的北京俏皮話
北京的方言中,有不少與豆腐相關的。
馬尾兒串豆腐——提不起來。用來形容有的人不考慮客觀條件,硬去做辦不到的事情。
小蔥拌豆腐——清二白。豆腐和蔥白,其共同特點,就是皆為白色,蔥葉為綠色,拌在一起,再加上些鹽和香油,則一青(清)二白,色美味鮮,相當爽口。在日常生活中,人們常常習慣用這句話來形容辦事清清楚楚的。
凍豆腐——難辦(拌)。過去人們喜食的凍豆腐,隻能在一年四季最寒冷的冬天,特別是三九天來冰凍。所以這句話通常來形容生活中人們遇到的難辦的事情。
武大郎賣豆腐——人鬆貨軟。這句話通常形容一個人沒有什麼本事。
雷公打豆腐——專揀軟的欺。從神話故事中演變來的這個俏皮話,通常用來形容生活中有的人專門欺軟怕硬的。
豆腐的別名
在日常生活中,人們還賦予了豆腐一些饒有趣味的別名,如:
菽乳《山堂肆考》:“豆腐,本漢淮南王術。一名菽乳”。
小宰羊《清異錄》:“時戢為青陽丞,日市豆腐數個,邑人呼豆腐為宰羊”。
黎祁 陸遊《豆腐》詩:“拭盤堆連展,洗釜煮黎祁”。(自注:“蜀人以名豆腐。”)
軟玉 蘇軾《豆腐》:“箸上凝脂滑,鐺中軟玉香。”
因為做豆腐的豆腐坊,常常是在街巷裏,所以北京至今尚有以豆腐命名的街巷地名,例如東安門外燈市口有“豆腐巷”;地安門外鼓樓東有“豆腐池”(《京師地名對》)。北京城出現豆腐這種食品,最遲亦始於元朝。當時著名的戲劇家關漢卿在他的雜劇本裏說“閑時磨豆腐,忙時做麵筋”;到了明清的時候,北京城做豆腐的豆腐坊就更多。
明萬曆年間,北京一百三十二行中唯有豆腐行免稅。北京不少街巷,還以豆腐及其製作名手冠名,如豆腐巷、豆腐閘、豆腐陳胡同等。豆腐製做有南北之分,北豆腐坊點豆腐用鹽鹵,所製豆腐緊實,可改製成茶幹、豆腐絲等品種;南豆腐坊點豆腐用石膏,所製豆腐潔白,細嫩,不宜炸食;此外尚有香幹、臭幹等花樣。宮廷的豆腐要用玉泉山的水,民間則多用甜水井的井水。清光緒年間,北京的豆腐幹和臭豆腐以延壽寺街“王致和”最為著名。
以豆腐命名的街巷地名例舉
豆腐池胡同(東城區):東起北羅鼓巷,西至舊鼓樓大街。門牌1號至43號,2號至68號。
大豆腐巷(朝陽區):北起東四大街,南至報房胡同。門牌1號至25號,2號至26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