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6章 文化生活、飲食與北京街巷地名(4)(1 / 3)

鍾表尚未傳入我國以前,除了有少數人家能使用上古老的計時儀器“刻漏”外,普通老百姓白天則是依靠觀察日影的變化進行計時,到黑夜,則是靠雄雞啼嗚,如“雞鳴醜時”,就是指夜裏三點鍾左右,雄雞開始啼更報曉。當第三遍啼後,天就快要亮了。

京城的宮廷中,則使用滴漏計時,夜間憑漏刻,由“雞人”在宮中傳“更籌”(亦稱“更簽”)進行報更,如《陳書·世祖記》中載:“每雞人伺漏,傳更簽於殿中。”對此,唐代詩人王維在《和賈至合人早朝大明宮之作》中說:“絳幘雞人報曉籌”,其意就是說,頭包著紅布(象征雞冠)的雞人敲著竹簽(更籌),在宮中報告清晨的到來。

京城的烤鴨

我國出現受人們喜歡的風味食品——烤鴨,是比較早的,但是,一開始的時候,並不是叫“烤鴨”,而是稱為“炙鴨”,或曰“燒鴨”。這種烹飪法,早在西周時期,就已經出現了。如《詩經·小雅·瓠葉》裏記載:“有兔斯首,燔之炙之。”南北朝時《食珍錄》中已有炙鴨的記載。元代的《飲膳要》中有了燒鴨的說法。

那麼,北京出現烤鴨店,又究竟始於何時呢?有兩種說法:一說,是出現在明嘉靖年間(1522—1566年);另一說,則是出現在清乾隆五十年(1785年)。那時候的烤鴨,相傳是由南京(金陵)傳過來的燜爐烤製法製成的,所以,當時在北京銷售的烤鴨,叫做“南爐鴨”。當時的店名叫做“老便宜坊烤鴨店”(最老的字號),其最早店址在今宣武門外的米市胡同。《朝市叢載》:“燒鴨子:便宜坊,在米市胡同北口路南。”《都瑣記》記載:“席中必以全鴨主菜,著名便宜坊……尤以掛爐鴨為長。”清代烤鴨亦為中秋佳節佳品。《帝京歲時紀勝》記載:“中秋桂餅之外,則……南爐鴨”。

之所以取名“老便宜”,不言而喻,其意主要是為了吸引顧客。

以雞、鴨命名的北京街巷地名例舉

雞爪胡同(東城區):東直門南小街。

雞頭池(西城區):德勝門內,積水潭。

鴨子橋路(宣武區):東起廣安門南濱河路,西至鐵路線。門牌1號至43號,2號至16號。

鴨子橋南裏(宣武區):東起廣安門南濱河路,西至鴨子橋路,北接鴨子橋路,南到蓮花河故道。門牌樓(順)1號至6號。

鴨子橋北裏(宣武區):東起廣安門南濱河路,西至廣安門外南路,北接北京市廣外鋸條加工廠,南到鴨子橋路。門牌樓(順)1號至12號。

茶、泉與北京街巷地名

古時,人們將“茶”名為荼、蔎、檟、茗、荈等,直至陸羽的名著《茶經》問世,始將“荼”改作“茶”。《茶經》中說:“茶之為飲,發乎神農氏,聞於魯周公。”

相傳陸羽早年曾在佛寺中給僧人燒茶打雜,對茶產生了濃厚的興趣。他不斷積累有關茶的知識,還親自到茶葉產區進行大量的調查,經過20年苦心研究,撰寫成了《茶經》一書。《茶經》一問世,頓時名震天下。據傳,陸羽被當時的德宗皇帝召進宮去燒茶。德宗喝了陸羽燒的茶水,稱讚不已。此事從宮中傳出後,茶葉買賣大為興隆,許多城市紛紛開店鋪經營茶葉,煮茶賣之。

陸羽的《茶經》,不僅對茶葉的產地、品種、種植、采製和烹飲方法等作了記述,而且還推薦出上好的煮茶用水,即天下名泉。

廬山的“穀簾泉”被陸羽評定為“天下第一泉”。人們在這裏取得飲茶用水,烹茶味道格外好,清香撲鼻。後來,北宋文學家王禹稱在《穀簾泉序》裏說,用穀簾泉水“取茶煮之,浮雲蔽雪之狀,與井泉絕殊”。至今,在此泉附近一塊岩石上,仍刻有宋代人所書的“穀簾泉”3個大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