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皇帝穿用的龍袍,宋應星在《天工開物》裏作過這樣的記載:“凡上供龍袍,我朝局在蘇杭。”就是說,明朝供皇帝穿用的龍袍,其織染局設在蘇杭二州。那麼龍袍是怎麼織造出來的呢?宋應星在《天工開物》裏說:“其花樓高一丈五尺,能手兩人,手提花本,織過數寸,即換龍形。”所謂“花樓”,就是指明代時的織布機。織造龍袍,一般由兩個技術熟練的人掌花樓,手裏拿著花樣提花,每織過數寸後,就換另一段龍形的圖案。織繡龍袍,與一般織品不同,其人工的繁重和成本,都要增加十幾倍之多。
龍九子趣談
自古傳說龍有九子,而且它們的形象、性格和愛好各異。所以,古時人們結合各種裝飾的需要,將每一龍子都做了非常巧妙而又恰到好處的安置,使它們成了一套比較完整的點綴性飾物。
螭吻 一種說法是,由於它喜眺望,所以,人們將它裝飾在屋簷上,一種說法是,由於它能噴浪成雨,故將它裝飾在屋頂的正脊兩端,取噴水鎮火之意。還有人說,屋脊兩端的獸俗稱“吞脊獸”,模樣似龍非龍,麵朝裏,張著大嘴,好像要把整個殿脊吞下去似的。它的背上插著一把利劍,劍柄露在體外。傳說龍王死後,老二和老大爭奪王位,各不相讓,哥倆最後商定:以吞下一條屋脊來決定勝負,勝者為王。老大自知武藝不如老二,又恐王位被奪,心一橫,拔出寶劍,趁老二吞脊之時,從背後狠刺下去,把老二釘在了屋脊上。據說,北京明清兩代金鑾殿屋脊上采用“吞脊獸”這一裝飾,就是取其不能爭奪王位的政治含義。
蒲牢蒲牢的形象,似龍非龍,似魚非魚。傳說它不僅是一個多舌者,而且又喜愛音樂,因此,人們根據蒲牢喜音樂之意,將它鑄於鍾首為鈕,讓它在許多地方常鳴。
贔屭 就是蠵龜,它的形象,非龍似魚。傳說蠵龜喜文字、善負重,又特別喜歡揚名,因此它與碑的關係很密切。
傳說夏代以前,蠵龜常常馱著三山五嶽,在江河湖海興風作浪。大禹治水時,將它降服,用其推山、挖溝、築壩,協助禹治水做出了很大的貢獻。洪水治畢,大禹擔心它舊病複發,便下令搬來一塊頂天立地的特大石碑,上麵刻上蠵龜治水的功業,讓它馱著。這樣,正好符合蠵龜喜文字、善負重、愛揚名的性格。所以,自秦代開始,刻石藝術大師們為了裝飾碑座的需要,便據此塑造了蠵龜馱碑的形象。
狻猊它的形象,非龍似獅又似馬,古籍《穆天子傳))裏記載:“狻猊野馬(日)走五百裏。”傳說它好煙火,所以人們將它裝飾在香爐蓋上。又因它似雄獅,因此也常被裝飾在佛座下作鎮獸,以示壓邪。此外,還傳說狻猊象征吉祥和威嚴,所以人們也有時把它裝飾在宮殿的岔脊上。
狴犴 傳說它好訴訟,十分凶悍。《升庵全集》八十一卷裏記載:“俗傳龍生九子不成龍……四日狴犴,形似虎,有威力,故立獄門。”所以,古時候將它裝飾在監獄門上,作為監獄的一種標誌。
□□ 它的形象,非龍似蝦,傳說它喜與水為伴,建橋的藝術大師們,就把它裝飾在橋欄頂端,或橋上有關部位。
饕餮 相傳是一種貪食的惡獸。所以,古代鍾鼎彝器上,多刻饕餮頭部作為裝飾。對此,《呂氏春秋·先識》裏記載:“周鼎著饕餮,有首無身。”
睚毗傳說它殘忍好鬥,目光凶狠,因此古人就非常巧妙地把它裝飾在兵器上。
椒圖相傳它厭煩生人,所以,人們就常把它裝飾在大門口。
以龍命名的北京街巷地名例舉
龍潭路(崇文區):東起東護城河,西至體育館西路。門牌11號至33號,2號至8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