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4章 文化生活、飲食與北京街巷地名(2)(3 / 3)

以虎命名的北京街巷地名例舉

大石虎胡同(西城區):東起鬆樹街,西至德勝門內大街。門牌1號至11號,2號至28號。

小石虎胡同(西城區):東起橫二條,西至西單北大街。門牌1號至33號,2號至116號(門牌號已不全了)。

大黑虎胡同(西城區):北起小黑虎胡同,東至舊鼓樓大街。門牌1號至13號,2號至8號。

小黑虎胡同(西城區):東起舊鼓樓大街,北至鑄鍾胡同。門牌1號至23號,2號至32號。

虎背胡同(崇文區):北起花市東頭條,南至東花市大街。門牌1號至27號,2號至52號。

石虎巷(宣武區):東起長椿街,南至廣安門內大街,西不通行。門牌1號至39號,2號至14號。

虎坊路(宣武區):北起珠市口西大街,南至北緯路。門牌3號至15號,2號至10號。

虎坊裏(宣武區):東起西經路,西至虎坊路,北接永安路,南到北緯路。門牌樓1號至37號。

虎坊西裏(宣武區):東起虎坊路,西至虎坊裏一巷,北接中國電視劇製作中心,南到南橫東街。門牌1號至25號,2號至24號。

虎坊西裏一巷(宣武區):東起虎坊西裏,西至福州館街,北到南帳垂胡同。門牌7號至17號,6號至12號。

虎坊西裏二巷(宣武區):西起福州館前街,北到南帳垂胡同。門牌7號至17號,6號至12號。

老虎洞(海澱區):東起娘娘廟,西至海澱西大街。門牌1號至67號,2號至70號。

龍是古代傳說中一種有鱗有須能興雲作雨的神異動物。按照生物科學的解釋,則是屬於古生物學中—些巨大的有四肢有尾或兼有翼的爬蟲。如:恐龍、魚龍、飛龍等。所以,古人雲:“毛蟲之精者日麟,羽蟲之精者日鳳,介蟲之精者日龜,鱗蟲之精者日龍。”隨著社會生產和生活不斷向前發展,自古傳說的神異動物——龍,被它運用到許多方麵。例如:龍門地名,即“禹門口”,在山西河津縣西北和陝韓城縣東北。黃河至此,兩岸峭壁對峙,形如闕門,故名。古籍《書·禹貢》裏亦有記載:“導河積石,至於龍門。”以“龍”字命名的地名,我國各地皆有,並且不少,例如“龍井”、“龍江”、“龍火”、“龍安”、“龍城”、“龍日城”、“龍尾城”,等等。

龍洋

龍洋是清末各省所鑄銀元的總稱。清未鑄造的銀元,基本上可區分為兩種:一種是光緒十四年至十五年(1888—1889年)廣東造幣廠鑄造的銀元,大小輕重仿墨西哥“鷹洋”,正麵有漢文和滿文“光緒元寶”四字,四周環以“廣東省造”和“庫平七錢二分”字樣;背麵四周環以英文、省名和重量,中央有蟠龍紋,故稱“龍洋”。後來,各省造幣局紛紛仿造龍洋。第二種是宣統年間(1902—1911年)所鑄龍洋的正麵,改為“宣統元寶”,或“大清銀幣”四字。

龍舟

古代時,人們將帝王之舟,美譽為“龍舟”。古籍《穆天子傳》和《隋書·煬帝紀》裏,分別記載:“天子乘烏舟龍舟,浮於大沼。”“禦龍舟,幸江都。”後來在每年農曆五月端午節,舉行“龍舟競渡”,傳說是為了紀念戰國時期懷石投江的大詩人屈原。北宋時的餘靖在《端午日寄酒庶回都官》詩裏說:“龍舟爭快楚江濱,吊屈誰知特愴神。”

龍袍

封建時代人們用龍作為皇帝的象征,所以,將皇帝稱為“真龍天子”,將皇帝的容貌,稱之為“龍顏”,如《史記·高祖本紀》裏記載:“高祖為人,隆準而龍顏。”李白在《贈溧陽宋少府陟》詩中說:“早懷經濟策,特受龍顏顧。皇帝子孫或皇族後代稱為“龍種”。唐詩人杜甫在《哀王孫》詩中說:“高帝子孫盡隆準,龍種自與常人殊。”大詩人李商隱在《楊本勝說長安見小男阿袞》詩裏亦雲:“寄人龍種瘦,失母鳳雛癡。”

為了顯示帝王至高無上的尊嚴與權威,皇帝的衣著也名曰為“龍袍”,並特別講究要取陽數之極“九”字,即龍袍上要繡九條金龍。如《大清會典·輿服》中載:“皇帝龍袍,用明黃領,袖俱石青,片金緣,繡文(紋),金龍九。”尤其是皇帝即位登極、發詔書,以及元旦、冬至和皇帝生日等,在金鑾殿舉行慶典活動,皇帝特別要穿上龍袍升座,殿前陳列的香爐都升起嫋嫋香煙,金鑾殿廊下的鼓樂齊鳴,跪在丹墀和廣場上的文武百官口呼萬歲,充滿了肅穆的氣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