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4章 文化生活、飲食與北京街巷地名(2)(1 / 3)

楊家井胡同(海澱區):東起海澱南大街,西至彩和坊,南到太平莊胡同。門牌1號至13號,2號至46號。

楊家園北裏(崇文區):東起楊家園,西至桃園東裏,北接永定門東濱河路,南到郭莊北裏。門牌1號至31號。

楊家園西裏(崇文區):東起琉璃井東街,西至桃楊路北裏,北接桃園東裏,南到桃楊。門牌1號至17號,2號至6號。

朱家胡同(宣武區):北起大柵欄西街,東至棕樹斜街。門牌1號至57號,2號至26號。

何家胡同(宣武區):北起儲子營胡同,南至永安路。門牌1號至11號,2號至14號。

施家胡同(宣武區):東起前門大街,西至煤市街。門牌3號至25號,2號至32號。

金家大院(西城區):北起金絲胡同,南至大帽胡同。門牌1號至23號,2號至22號。

魏家胡同(東城區):東起東四北大街,西至南剪子巷。門牌7號至63號,2號至50號。

謝家胡同(東城區):東起安門內大街,西至北鑼鼓巷。門牌1號至59號,2號至46號。

前章胡同(西城區):東起新開胡同,西至後章胡同。門牌1號至33號,2號至22號。

後章胡同(西城區):北起新街口四條,南至西章胡同。門牌1號至71號,2號至36號。

蘇家坡胡同(崇文區):東起安國胡同,西至西園子二巷。門牌1號至23號,2號至16號。

潘家胡同(宣武區):北起北堂子胡同,南至南橫東街。門牌1號至77號,2號至94號。

潘家坡胡同(東城區):東起東營房八條,西至東中街。門牌1號至7號,2號至10號。

郎家胡同(東城區):東起北鑼鼓巷,西至寶鈔胡同。門牌1號至15號,2號至32號。

郎家園(朝陽區):北起針織路,南至建國路。門牌1號至6號,2號至8號。

魯班胡同(崇文區):北起珠市口東大街,南至西曉市街。門牌1號至79號。2號至58號。

馬家堡路(崇文區):北起永安門西濱河路,南至馬家堡。門牌1號至31號,2號至74號。

苗家胡同(崇文區):東起崇文門外大街,北至東興隆街。門牌1號至13號,2號至14號。

方家胡同(東城區):東起雍和宮大街,西至安定門內大街。門牌1號至77號,2號至68號。

鮑家街(西城區):北起新文化街,南至西太平街。門牌45號至47號,24至32號。

史家胡同(東城區):東起朝陽門南小街,西至東四南大街。門牌1號至59號,2號至92號。

錢與北京街巷地名

錢本與“泉”通,取其流行周遍的意思。最早的時候錢為農具名,古代可用以交易,故最早曾仿其形狀鑄為貨幣。後來,隨著社會生產和生活不斷發展,逐漸將錢作為一切貨幣的通稱。貨幣流通的錢,分為“鑄幣”和“紙幣”。清文字訓詁學家朱駿聲在《說文通訓定聲·乾部》裏,對古時的貨幣,如“貝”何時廢,而“錢”又始於何時,皆作了比較透徹解釋:“古者幣貝而寶龜,周太公立九府圜法,乃有泉;至秦廢貝行錢。”

鑄幣小談

我國鑄幣的曆史悠久,西周時,就出現了仿鑄貝殼的銅貝。隨著社會生產的發展,又出現了鑄造的各種“布幣”。如春秋時的“武字空首布”,戰國時三晉的“尖足布”等,形狀像鐵鏟,還有由刀演變的各種刀幣。

秦漢時的鑄幣較以前大有發展,開始以黃金為上幣,以銅錢為下幣。如秦鑄的半兩錢,在幣麵上有“半兩”的字樣,是人們日常交易用的。上幣——黃金,隻限於大數目的支付或帝王的賞賜等。漢武帝元狩五年的銅錢,名“五銖”(銖是古時衡製中的重量單位),幣麵上鑄有“五銖”二篆字。它是中國曆史上數量最多、流通最久的錢幣。

唐初仍然是使用隋五銖及其他古錢,武德四年(621年),廢止五銖,鑄造新幣“開元通寶”(或稱“開通元寶”),俗稱銅錢,它在形製和輕重上成為後代銅錢的標準。

至清末,又出現了一種新式鑄幣叫“銅元”。它與傳統的圓形方孔的鑄幣不同,中間無孔,故名銅板。如“光緒元寶”和“大清銅幣”等。“光緒元寶”新銅元,背麵上有蟠龍花紋,非常精巧。至於“銀元”,亦名“洋錢”、“大洋”,15世紀末出現於歐洲,明代萬曆年間流入中國,我國亦開始用銀鑄幣。如光緒年間廣東開鑄的“龍洋”,1912年開鑄的孫中山半身側麵像的開國紀念幣銀元,1914年鑄造的袁世凱頭像銀元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