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房四寶與北京街巷地名
文房四寶,是我國傳統文化中對紙、墨、筆、硯四種文具的統稱。文房謂書房,北宋蘇易簡著《文房四譜》,一名《文房四寶》,敘述這四種文具的品類和故事。我國傳統文化中的“文房四寶”,則主要是指安徽涇縣(舊屬宜城郡,或稱宣州)的宣紙,歙縣(舊為徽州府治)的徽墨,浙江吳興(舊為湖州府治)的湖筆,廣東高要(舊為肇慶府治,古名端州)的端硯。自古始,流傳至今,仍然很著名。
宣紙
相傳,我國西漢時就已經發明了紙。二千多年,我國造紙業有了很大發展,種類甚多,用途很廣。
宣紙是紙類中一種高級的毛筆書畫用紙。原產於唐代宣州涇縣(今屬安徽),在宣城集散,故名。宣紙,基本上分為生宣和熟宣兩種。生宣紙的主要特點是吸水力大,落墨、著色容易滲化,能達到墨彩豐富的藝術效果。而熟宣紙,由於是上過膠的紙,其優點是不滲化,可以反複渲染,宜於書寫繪畫。不僅如此,宣紙還具有潔白、細致、柔軟,經久不變,不易蛀蝕,便於長期存放的特點。古時宣紙是一種貢品,《新唐書·地理誌》裏記載:“安徽宣府產宣紙,年年晉獻給皇帝”。如今北京故宮博物院珍藏的一些我國古代書畫,大多數用的是宣紙。曆經數百年,甚至上千年的古代書畫,不腐不蛀,紙色仍然清亮。所以,宣紙從唐代開始,就逐漸發展演變為我國的“文房四寶”中的一寶了。
湖筆
湖筆,最早產於浙江省烏程(今吳興)縣善璉鎮,因屬古代湖州府管轄,故稱湖筆。湖州,早在隋仁壽二年(602年)置州,因地濱臨太湖得名。明、清時這裏已成為製筆業的中心。
湖筆,主要分為羊毫、狼毫、兼毫、柴毫、鹿毫、獾毫、雞毫七大類。羊毫是湖羊的毛製作出來的為最好。湖羊是我國優良綿羊品種之一,分布於浙江杭、嘉、湖地區及江蘇太湖鄰近各縣。古時,浙江湖州人就采用當地無角的綿羊毛,製作毛筆。其優點主要可概括為四個字:圓、健、尖、齊。即筆頭豐碩圓潤,健勁有力,鋒頭尖銳,修削整齊。那麼湖筆,是由誰最先製出來的呢?《嘉慶統誌·湖府土產》引《湖州府舊誌》裏雲:“元時馮應科、陸文寶善製筆,其鄉習而精之,故湖筆名於世。”而中國毛筆的年齡,比它還要長得多的,據傳已有二千多年的悠久曆史。
徽墨
墨,為書畫時所用的黑色顏料。上古時製墨,以天然石墨為主,所以明謝肇撰寫的筆記《五雜俎》裏講:“古有墨石,可磨汁而出。”許慎在《說文解字》裏,對於“墨”字解釋為:“從黑從土,墨者煙燒所成,土之類也。”不僅如此,據說到晉朝時,燒取鬆煙作墨已經很普遍了(參見《天工開物》,明·宋應星著)但是,徽墨是唐末期才開始出現的。安徽舊徽州府歙州(今歙縣),自五代始以產墨著名,特別是宋代以後,歙、休寧、績溪等地,曆出製墨良工,質量裝飾並佳,此地屬徽州,故世稱“徽墨”。
徽墨,主要是用黃山鬆和黃山泉水等原料配製成的。該墨突出的優點是:質堅硬,浸泡水中三日也不變形,存放數十年後使用,墨色依舊。所以徽墨名聞全國,成為珍品。
徽墨,按原料不同,而分為“油煙墨”、“漆煙墨”、“鬆煙墨”三種。
“油煙墨”,有普通和高級之分。高級的油煙墨,其原料是采用桐油、麻油燒成煙子,再加入牛皮、廣膠、梅片、冰片、金箔、天然麝香及其他名貴藥材製成。《五雜俎》記載:“羅小華墨,亦用黃金、珍珠雜搗之,水浸數宿不能壞也。羅墨,今尚有存者,亦將與金同價矣。”這種油煙墨,墨色閃發紫玉光澤,色濃而不滯,舐筆不膠,入紙不暈,香味濃鬱,不腐不蛀,有充分表現物像和意境的能力。不僅如此,《五雜俎》一書裏還記載:“用腦麝、金箔,則自宋張遇始。”
“漆煙墨”是在燃燒後的桐油煙子中加生漆,主要特點是光澤好,經久不變。對漆煙墨,《五雜俎》一書裏也有記載,說“古墨用漆,故堅而亮”。
“鬆煙墨”,則是在鬆枝、桐油燒製出的煙炱內加入黃明膠、梅片、冰片等原料製作而成。它的特點是墨色經久,著水不化,堅如玉。每料用珍珠三兩,搗十萬杵,故堅如金石。對鬆煙墨和油煙墨,明代文學家屠隆在《考盤餘事》卷二裏有記載:“餘嚐謂鬆煙墨深重而不姿媚,油煙墨姿媚而不深重。”
端硯
硯,即俗稱的“硯台”。我國有著名的五大名硯:即“龍尾硯”、“洮硯”、“澄泥硯”,“石柱金音硯”和“端硯”。但五種名硯裏,隻有端硯才是我國“文房四寶”中的一寶。
居群硯之首的端硯,產於廣東省端州(今肇慶)的斧柯山下。這裏有一條清澈的涓涓溪水,名為“端溪”。它的底部有一種石頭,與一般石頭格外不同,質地堅韌而細膩滑潤。開采這種石頭製作硯台,始於唐代。因這種石頭產於端州,所以俗稱端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