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3章 文化生活、飲食與北京街巷地名(1)(2 / 3)

由於端硯石材屬水成岩,石質細膩滑潤,用它製成的硯台,優點是易發墨,不損毫,墨汁細稠而不滯,不易幹涸,書寫方便而生輝。端硯之所以名貴,還同它天然生有自然的“石眼”分不開的。所謂“石眼”,就是石頭上的石核。端石的石核與一般石頭上的石核不一樣,它呈青綠色或翠綠色,略帶微黃色,晶瑩發光。人們利用端石天生的巧色妙紋,雕刻成龍鳳虎麟、山水蟲魚、梅蘭竹菊等精美圖案。端硯不僅是文具用品,而且是一種藝術珍品。古人有詩讚曰:“端州硯工巧如神,踏天磨刀割紫雲。”

總之,由於端硯具有其他群硯所不及的特點,故曆來被人們視為珍物,並譽為我國“文房四寶”之一。

我國傳統文化中,文房四寶在社會和人們的精神生活中影響比較普遍。所以,我國各地許多地方,不論城市或農村,皆有以紙、墨、筆、硯命名的地名,而北京城亦不例外。

以文房四寶中的紙、筆、墨命名的北京街巷地名例舉

白紙坊中裏:東起造紙胡同,西至菜園街,北接白紙坊北裏,南至白紙坊南裏。門牌(順)1號至38號。

白紙坊北裏:東起造紙胡同,西至菜園街,北接崇效胡同,南至白紙坊中裏。門牌1號至19號。

白紙坊南裏:南起白紙坊西街,北不通行。門牌(順)1至14號。

白紙東街:東起自新路,西至右安門內大街。門牌3號至31號,4號至20號。

白紙坊胡同:北起崇效胡同,南至白紙坊西街。門牌5號至65號,2號至60號。

白紙坊街:北起白紙坊西街,西至南園,東到新安中裏。門牌5號至25號,10號至12號。

筆杆胡同(崇文區):北起東壁街,東至永生巷。門牌1號至21號,2號至22號。

筆管胡同(西城區):北起宗帽四條,南至新文化街。門牌7號至17號,2號至22號。

墨河胡同(東城區):北起南門倉胡同,東至南弓匠營。門牌1號至27號,2號至30號。

墨蟠居(海澱區):東起海澱南大街,西至楊家井胡同。門牌(順)1號至6號。

百家姓與北京街巷地名

《百家姓》著錄的姓氏,有許多可在北京街巷地名中找到;《百家姓》中未著錄的姓氏,在北京的街巷地名中,亦有不少。

北京街巷地名既然與“百家姓”有著密切的關係,所以,需要先從“百家姓”說起。

在日常生活中,人們遇到陌生人總要問一問“貴姓大名?何方人氏?”可見,姓與氏不是一回事。在商周時期,貴族中女子稱姓,男子稱氏。“姓”字義從女從生,因為在母係社會裏,但知有母,不知有父。上古之時,姓是宗教圖騰的符號,後來被視為標誌家族係統的稱號。那麼,我國的“姓”,究竟有多少呢?據《中國姓氏大全》“凡例”中說,有“五千六百多”。或者再準確些,中國人的“姓”,“有五千六百五十二個”(《博采與精選》)

實際生活中,人們的姓,何隻百家?但從古至今,人們為什麼習慣稱作是“百家姓”呢?而“百家姓”中,又為什麼以“趙錢孫李”為居首?

宋朝以前,我國民族生活中,雖然已經有標誌家族係統的稱號,即許多姓了,但尚未出現係統性記載姓氏書籍。而比較係統地將姓編輯成書籍,始於宋朝時期的一位儒者編輯的《百家姓》,書名雖為《百家姓》,但並非隻有一百個姓,而是達五百多個,當時未被編入《百家姓》的姓,仍然尚有不少。

到明代時,曾經出現有《皇明千家姓》(以下簡稱《千家姓》),為了表示對帝王的尊崇,故以明朝開國之君朱元璋之姓“朱”,為《千家姓》之首。

清康熙時,又曾經出現有《禦製百家姓》,為以示尊孔,以“孔”為《百家姓》的首姓。

然而,不論是明代的《皇明千家姓》,還是清康熙時的《禦製百家姓》,皆未能流傳下來,而能夠一直流傳至今的,是宋朝時期編輯的《百家姓》。因為它采取文言體,並且押韻,讀起來琅琅上口,成為舊時私塾的識字課本,作為兒童的啟蒙讀物。

宋王朝的建立者是趙匡胤,為了表示尊崇,所以,當時編輯著錄《百家姓》時,就取“趙”姓作為《百家姓》的首姓。

據《博采與精選》一書中載:《百家姓》一書的作者,“是宋朝初年錢塘一個老儒”,而“錢塘”是屬於浙江管轄,所以,為了以示尊崇史前五代吳越國王,因而就取其“錢”姓作為《百家姓》中的第二個“姓”;“孫”則是取吳越國的“正妃的姓”;“李”則是取其“南唐後主的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