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人們一說起“知時鳥”,自然就會想到有大雁和小燕。古時,小燕(即燕子)名為“玄鳥”。燕子每年春天來,秋天去,而大雁每年“熱歸塞北,寒來江南”(《月令氣候圖說》)因大雁和小燕,對自然氣候規律性變化的反應比較典型,因此被人們選列為七十二候的候鳥,人們將春分一候的候應,名為“玄鳥至”;將秋季白露節氣二候的候應,叫做“玄鳥歸”;將春季雨水節氣二候的候應稱做是“候雁北”;將秋季白露節氣一候的候應,稱之為“鴻雁來”。
戴勝
戴勝這種鳥,嗜食昆蟲,常見於園地或郊野,遍及我國各地。戴勝鳥羽毛長得很漂亮,人們形容它好像穿了一身“花衣裳”。
但它的尾脂腺,能分泌臭液,抵禦敵害。所以這種鳥盡管它外表長得漂亮好看,但不能作為觀賞鳥,被人們稱做是“臭姑鴣”。
此外它營巢於樹洞或牆窟窿間,巢內糞便等髒物,層層堆積,臭氣橫溢,戴勝鳥懶得很,從來“不打掃衛生”,故又被人們稱為“懶婆娘”。
戴勝鳥每年一到春季穀雨節氣前後,在養蠶的季節,就會停落在桑樹上,以此示意人們應該注意采桑葉養好蠶。所以,戴勝鳥同大雁和小燕一樣,亦被選列入七十二候,作為穀雨節氣三候的候應,叫做“戴勝降於桑”(《月令七十二候集解》)
始鳴和反舌
始鳴為伯勞的舊稱。這種鳥,與眾鳥有些不同。鳥一般多為春日喜鳴,而它卻恰恰相反,每年一直到夏季芒種節氣時才開始鳴叫。所以,它與倉庚一樣,亦被選列入七十二候,作為芒種節氣二候的候應,名曰“始鳴”。
反舌亦名為百舌,其特征是:全身黑色,善鳴,因鳴聲多變化,故被稱做百舌。唐代詩人杜甫在《寄柏學士林居》詩裏,道:“赤葉楓林百舌鳴,黃泥野岸天雞舞。”反舌這種鳥,每年一到夏季芒種節氣時,就不嗚叫了。所以也被選列入七十二候,作為芒種節氣三候的候應,稱做“反舌無聲”。
喜鵲
喜鵲,亦稱巢鵲。它是我國分布極廣的一種留鳥。舊時人們形成一種生活習俗,以鵲噪為喜兆,故被稱做“鵲喜”,如古人王仁裕在《開元天寶遺事·靈鵲報喜》裏記載:“時人之家,聞鵲聲皆為喜兆,故謂靈鵲報喜。”
古時不僅是將鵲鳴看做是生活中的一種喜兆現象,而且還將喜鵲與七夕的神話“牛郎會織女”相聯係一起。如《風俗通》裏記載:“織女七夕當渡河,使鵲為橋。”
喜鵲對氣候規律性的變化,比較敏感,每年一到冬季小寒節氣,喜鵲就開始啄樹枝和草等物搭巢。因冬季多刮北風寒冷,它們本能地將搭的巢門麵向南開,故雲“鵲知風”。對此,元代學者吳澄在《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裏,作了解釋,說每年一到農曆十二月“鵲始巢……鵲巢之門,每向太歲,冬至天元之始,至後二陽,已得來年之節氣,鵲遂可為巢知所向也。”所以,鵲同別的候鳥一樣,亦被選列人七十二候,作為小寒節氣二候的候應,叫做“鵲始巢”。
雉
雉俗名為野雞,屬於鳥綱雉科。雄者,羽毛華麗,頸下有顯著白色環紋。雌者,與雄相比較,體型較小,尾也較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