陽春胡同(東城區):北起地安門東大街,西至東黃城根北街。門牌1號至17號,2號至4號。
樂春坊(西城區):北起白米斜街,南至地安門西大街。門牌1號至6號。
萬春胡同(宣武區):西起廣安門北順城街,南至廣安門內大街。門牌1號至11號。
春風胡同(宣武區):東起小寺街,西至牛街,南至沙始胡同。門牌1號至21號,2號至40號。
春秀路(東城區):北起東直門外大街,南至工人體育場北路。
花鳥魚蟲與北京街巷地名
花
植物中的花卉,有多種多樣,其中以牡丹、桃花、蘭花、荷花、菊花、梅花,最為普通人熟悉。所以,下麵有必要將它們分別地說一說。
花中之王——牡丹
鬆柏為群木之長,而百花與群木一樣,亦有花中之王。那麼為什麼將牡丹,稱做“花中之王”呢?
其實在古時候,人們比較看重芍藥,而不看重牡丹。因為在當時來說,芍藥這種植物,在日常生活中,人們覺得它非常實用,不僅可以在食品裏做“調和滋味”之用,還可以人藥。而牡丹就不具有芍藥這種特征了,因為“牡丹不適於口”。特別是唐代以前,沒有牡丹之稱,而是稱為“赭紅”、“飛來紅”等雜名。
牡丹之所以能夠成為名花,據說主要原因是唐高宗(李治)有一次在長安大明宮後苑賞雙頭牡丹,讚譽有加而使它名震天下,並且由此開始,人們漸漸地將牡丹稱做為是“花中之王”。對此,在古籍《五雜俎》一書裏,有這樣的記載:“自唐高宗後苑賞雙頭牡丹,至開元,始漸貴重矣。”在《群芳譜》一書裏亦有記載:“唐開元中,天下太平,牡丹始盛於長安。”不僅如此,在《本草綱目》裏,更加明確地記載說:“群花品種以牡丹為第一,芍藥第二,故世謂牡丹為花王也。”
桃花
《詩經·周南·桃夭》裏,有這樣的詩句:“桃之天天,灼灼其華。”可見人們對百花中的桃花,認識得比較早。唐代詩人崔護的“人麵不知何處去,桃花依舊笑春風”,蘇東坡的“竹外桃花三兩枝,舂江水曖鴨先知”,都是描寫桃花的絕妙詩句。
桃花,顏色豔麗,花朵茂美,有紅、粉、白,或紅白相間等顏色花瓣,它的身影遍布全國各地,正如俗語所說:“桃李滿天下”。每年一到春季桃花盛開的時候,真是雲蒸霞蔚,如火如荼,蔚為壯觀,使人們能夠得到一種美的享受。
桃花,雖然比不上花王牡丹那樣名貴,但它對節氣規律性的變化,比較有代表性。因為它每年一到春季的“驚蟄”節氣始開花,所以被選列入“七卜二候”,作為驚蟄節氣一候的候應,叫做“桃始華”(古時“華”同“花”)
花中君子——蘭花
蘭花是曆史悠久的盆栽觀賞植物之一,原本是長在山澗泉邊和林木茂密之地的。有人形容它“祟蘭生澗底,香氣滿幽林”,現在養蘭花的人越來越多,常見的有春蘭、蔥蘭、建蘭、墨蘭、台蘭、寒蘭等。
孔子曾說:“芝蘭生幽穀,不以無人而不芳,君子修道立德,不為窮困而改節”,他還將蘭香稱之為“王者之杳”。
古人將蘭花稱之為蘭蕙。如北宋黃庭堅在《幽芳亭》中對蘭花所作的描述:“一千一華而香有餘者蘭,一千五七華而香不足者蕙”。南宋的趙時庚於1233年寫成的《金漳蘭譜》是我國保留至今的最早的一部研究蘭花的著作,也是世界上第一部蘭花專著。而趙孟堅所繪的《墨蘭圖》,已被認為是現存最早的蘭花名畫,現珍藏於北京故宮博物院內。
荷花
荷花,即蓮花,亦稱芙蓉,古稱芙蕖。《爾雅·釋草》中載“荷,芙蕖……其實蓮。”荷花,是人們比較喜愛的一種花,它於每年的伏天開放,花色潔白或淡紅。盛夏,每日清晨逐漸張開花瓣,至午後三時左右,又逐漸閉合,翌日再開再閉,很有規律。百花之中,荷花的色、香、形、神,均別具一格,它除了淡雅的色彩、碩大的花形、綽約的風姿及“遠而益清”的香氣外,還因“出汙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的高潔品質備受人們讚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