冰窖口後巷(西城區):西南口在冰窖口胡同。門牌1號至43號,2號至44號。
老北京城,以“冰窖”命名的街巷、胡同地名甚多。據《京師地名對》裏記載:“冰窖,(則)東華門外,南池子,景山,西雪池,地安門外,什刹海,其餘城外,(以“冰窖”命名者)甚多。”
雪池胡同(西城區):北起房錢庫胡同,南至陟山門大街。門牌1號至17號,2號至10號。
雹子胡同(西城區):清代又稱報子胡同。胡同3號原為明建隆長寺,今尚存山門、殘殿和詩碑,為西城區文物保護單位;39號為京劇表演藝術家程硯秋故居。
春與北京街巷地名
古人將一年分為四時:“天有四時,春、秋、冬、夏。”(《禮記·孔子閑居》)不僅如此,《三字經》裏亦雲:“曰春夏,曰秋冬,此四時,運不窮。”在此文句之後,前人又加上了注釋:“此言歲時之序也。一歲之序,分為四時,應呼北鬥。鬥柄東指,在寅卯辰,萬物發生,於時為舂。鬥柄南指,在已午未,萬物揚茂,於時為夏。鬥柄西指,在申酉戌,萬物收斂,於時為秋。鬥柄北指,在亥子醜,萬物閑藏,於時為冬。四時之循環不已,運轉無窮,寒暑迭易而歲功成焉。“(天津市古籍出版社影印本,1990年3月第11版)
春季,不僅為一年四季之始,而且是一年比較關鍵的季節。如一年的農業生產,秋季能否五穀豐登,與春季能否風調雨順,其關係極為密切。所以,古人常說:“一年之際在於舂。”
春盤與春餅
從前,在人們生活中有在立春日食春餅和裝春盤的習俗。如《北平風俗類征·歲時》裏記載:每年一到立春,富家食春餅,備醬熏及爐燒鹽醃肉並各色炒菜,如菠菜、韭菜、豆芽菜、幹粉、雞蛋等,以麵烙薄餅卷而食之,故又名薄餅。”而裝春盤的生活習俗,就是每年一到立春日,人們講究用蔬菜、水果、餅餌等裝盤,饋送親友,名為“春盤”。如早在杜甫的《立春》詩作裏,就已有記載:“春日春盤細生菜,忽憶兩京梅發時。”
魚與立春
每年一到立春節氣,結冰的河流逐漸開始融化時,魚就會從水底下遊浮上近於冰。因魚對自然氣候的規律性變化比較敏感,所以它被選列入“七十二候”,作為立春節氣第三候的候應,叫做“魚陟負冰”(亦俗稱為“魚上冰”)。對此,古籍《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解釋為:即“魚當寒威之時,伏於水下逐其溫暖。至正月陽氣即上,魚遊於水,上近於冰。”
春夏養陽,秋冬養陰
按照陰陽說的認識和解釋來說,一年四季,亦分陰陽,春夏屬陽,秋冬屬陰;而陰陽之氣自然隨著一年四季的變化,循環往複,故被稱之為“四時陰陽”。
四時陰陽,是萬物生命的根本。在社會生活實踐中,人們講究養生保健,強調春夏養陽,秋冬養陰。這是因為春夏時節,自然界中的萬物,皆處於發育生長旺盛的時期,聯係到人來說,亦是如此:人體必須養陽氣,才能與自然界中的萬物發育生長之勢而相適應;而秋冬時節,自然界中的萬物,處於收獲閉藏的時期,人體亦是如此:需要注意養陰,方能與秋冬規律性的變化相適應。隻有這樣,才益於延年益壽,健康幸福地生活。
以春命名的北京街巷地名例舉
迎春裏(宣武區):南起右內西街,北不通行。門牌(順)1號至4號。
春雨胡同(東城區):北起新開路胡同,南至建國門內大街。門牌1號至41號,2號至48號。
春雨一巷(東城區):東起朝陽門南小街,西至春雨胡同。門牌1號至15號,2號至42號。
春雨二巷(東城區):南起春雨一巷,西至春雨胡同。門牌1號至47號,2號至62號。
春鬆胡同(東城區):北起小雅寶胡同,南至盛芳胡同。門牌1號至15號,2號至12號。
向春胡同(東城區):東起北總布胡同,西至寶蓋胡同。門牌3號至17號,2號至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