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冰、雹與北京街巷地名
人們對霜的認識比較早,如《詩經·豳風·七月》篇裏記載:“九月肅霜,十月滌場。”何謂霜?吳澄在《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裏指出每年一到秋天農曆“九月中,氣肅而凝,露結為霜矣。”所以,將寒露後的節氣,定名為“霜降”。
按照現代科學的認識和解釋,霜是空氣中水汽因地麵或地物表麵溫度在0℃以下而凝華在其上的白色結晶,一般出現於晴朗無風夜間或清晨。晚秋產生的霜叫“早霜”,早春產生的霜叫“晚霜”。
每年一到霜降節氣,天氣開始漸漸轉冷,大地上的百草樹木,葉子變黃,並漸漸脫落,所以,人們將霜降節氣第二候的候應,叫做“草木黃落”,並列入七十二候。
隨著天氣漸漸寒冷,蜇蟲開始漸漸處於垂頭不食、不動昏睡的狀態。對此,《月令氣候圖說》裏解釋說:“鹹,皆也(指所有的“蜇蟲”),俯,垂頭也,此時,寒氣肅凜,蟲皆垂頭而不食矣。”所以,古人將蜇蟲對節氣規律性變化的這種反映,稱做“蜇蟲成俯”,作為霜降節氣第三候的候應,列入七十二候。
每年一到立冬節氣,我國北方大部分地區,水開始漸漸結冰。《荀子·勸學》裏記載:“冰,水為之,而寒於水。”或者叫做“水寒而凝結也。”(《月令氣候圖說》)
按照現代科學認識和解釋,冰是在攝氏零度或零度以下凝結而成的固體狀態的水。所以,自古始,冰亦被選列入七十二候,作為立冬節氣第一候的候應,叫做“水始冰”。
每年一到陰曆十月間,則開始進入降雪的季節。按照現代科學的認識和解釋,雪是因氣溫較低,水汽在空中直接凝結並從雲中降落的具有六角形白色結晶的固體降水物。空氣中所含水汽多少,溫度高低等不同,所形成的雪花形狀也就不同。並且自古始,人們將雪就區分為小雪和大雪。按照古人的認識和解釋,就是每年一到冬季,陰曆“十月中,雨下為寒氣所薄,放凝而為雪”,“小者未盛之雪,謂之小雪,大者盛也,故言之為大雪”。(《月令七十二候集解》)我國氣象學上規定:24小時內平均降雪量小於或等於2.5毫米的雪,稱做“小雪”;24小時內平均降雪量大於5毫米的雪,稱做“大雪”。
雹是從空中降落地麵的球形、圓錐形,或其他形體不規則的冰塊,並且主要是從升降氣流特別強烈的積雨雲中降落。一般是由霰在積雨雲中隨氣流多次升降,沿途不斷與雪花、小水滴等合並,形成具有透明與不透明交替層次的冰塊,當其增大到一定程度時,使上升氣流無法支撐而降落到地麵。雹的直徑大小不一,從5厘米至50厘米不等。降雹持續時間雖不長,但降落大雹塊時,常打壞農作物或擊傷人畜等,有很大的破壞性。
在日常生活中,人們常用“冰雪”來比喻純淨清徹,如杜甫在《送樊二十三侍禦赴漢中判官》詩中說:“冰雪淨聰明,雷霆走精銳”。
人們取一“冰”字,來比喻崩潰,或徹底消釋,如冰消瓦解。隋煬帝楊廣在《手詔勞楊素》中說:“公以深謀,出其不意,霧廊雲除,冰消瓦解。”古時,亦作“冰消瓦離”。如西晉文學家成公綏在《雲賦》中說:“於是玄氣仰散,歸雲四聚;冰消瓦離,奕奕翩翩。”
人們將天然的龍腦樹幹分泌的香料,給取一“冰”字,美名為“冰片”,亦稱“梅片”。
“雪中送炭”一詞常用來讚美那種在別人有困難或急需幫助的時候的助人為樂的行為。
中藥裏,亦有取一“雪”字來命名中藥的,如“雪膽”,又稱“曲蓮”、“羅鍋底”。
此外,全國各地,包括北京還有不少以雪、冰、雹命名的地名:
以雪、冰、雹命名的北京街巷地名例舉
冰窖口胡同(西城區):東起德外大街,西至新街口外大街。門牌1號至5號,2號至6號。
冰潔胡同(西城區):東起西直門南小街,西至阜成門北順城街。門牌1號至35號,4號至28號。
冰窖廠胡同(崇文區):東起冰窯斜街,西歪後營胡同。門牌1號至29號,2號至32號。
冰窖斜街(崇文區):東北起大江胡同,西南至西湖營胡同。門牌1號至57號,2號至54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