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國古代,將月球因反射太陽光,在一個周期內變化不同形狀的現象,稱做“月相”,還將一個周期內不同的時間的月相,又細分為不同名稱:陰曆初一、二看不見月麵,稱為“朔”;十四至十六前後能看見整個月麵,稱為“望”;初八至初十及二十至二十三前後可見的月麵形如弓,稱為“上弦”和“下弦”;十一至十三前後可見的月麵,稱為“凸月”;十七至十九前後可見的月麵,稱為“殘月”;初三、四可見的月麵,稱為“月牙”;初五、六前後可見的月麵形如蛾眉的稱為“蛾眉月”。古人通過對月亮進行長期的觀察和研究,逐漸認識到月亮圓缺變化的現象,非常有規律,即從朔到朔,或從望到望,時間長為二十九日多。為了使用和計時方便,就取其整數,或二十九日,或三十日,即將月亮朔望變化的一個周期確定為一個月。(按照現代科學精確的時間計算,一個月的時間,是29天12小時零14分3秒。為了計算上的方便,就取其整數,規定大月為30天,小月為29天,積12月為1年。)這就是人們常說的陰曆。陽曆,是以地球繞太陽運行一周的時間作為一年的曆法。精確的時間,一年為365天5小時零48分46秒。陰曆與陽曆相比較,三年就要相差上一個月。為了解決這個問題,我國古代科學家們,經過精心研究後,發明創造出相當科學的“三年一閨,十九年七閨”的法則,具體說,就是在19年的時間裏,有7個閏年,閏年多加一個月,即閏年的一年為13個月,平年為12個月。這種曆法,不僅反映了月亮圓缺變化的規律,而且與春夏秋冬天氣冷熱變化的規律,基本上相符合。這就是我國獨創的世界聞名的“陰陽曆”(亦稱“陰陽合曆”),至今我們仍在使用的農曆,就是這種“陰陽曆”。
陰曆又稱太陽曆,是以月亮的圓缺變化為基本周期而製定的曆法。
在現實生活中,人們不僅將月亮視為“夜明神”,而且逐漸形成多種形式的祭月風俗。到明嘉靖年間,明代統治者在京城的西麵,修建了祭祀月神的月壇。
月壇,又名夕月壇,是北京著名的五壇八廟之一。月壇主體建築是一座方型高台,高1.5米,壇麵鋪設著白色琉璃,四麵設有白石階。月壇內則建有具服殿、鍾樓、天門、神庫等古建築。據史料記載,明清時代,秋分亥時在夕月壇舉行祭祀之禮,主祭夜明之神,配祀二十八宿、木火土金水五星及周天星辰。每逢醜、辰、未、戌年,皇帝則要親自赴月壇行祭祀禮,而其他年份“朝日則譴文臣,夕月則譴武官”代行。
以日、月命名的北京街巷地名例舉
月壇南街(西城區):東起阜成門南大街,西至三裏河路。門牌1號至77號,2號至38號。
月壇北街(西城區):北起阜成門南大街,西至三裏河路。門牌1號至11號,樓1號至27號,2號至18號。
月壇北小街(西城區):北起阜成門外大街,南至月壇北街。門牌(順)1號至14號,樓(順)1號樓至12號樓。
月壇南街北裏(西城區):東起月壇西街,西至三裏河東路,北接月壇西街西裏,南至月壇南街。
月壇西街東裏(西城區):東起月壇公園,西至月壇西街,北接月壇北街,南至郵電設計院。門牌(順)1號至21號。
月壇西街西裏(西城區):東起月壇西街,西至月壇南街北裏,北接月壇北街,南至月壇南街。
月台胡同(西城區):東起鬧市口南街,西至太平湖東裏,門牌1號樓至14號樓,4號至18號。
月光胡同(東城區):北起東四七條,南至東四六條。門牌1號至27號,2號至12號。
月牙胡同(東城區):北起東四六條,南至東四五條。門牌1號至33號,2號至14號。
月樹胡同(西城區):東起西直六南小街,西至阜成門北大街。門牌2號至28號。
大月芽胡同(西城區):北起王府倉胡同,南不通行。門牌1號至13號,2號至14號。
日壇路(朝陽區):北起日壇北路,南至建國門外大街。門牌1號至2號。
日壇東一街(朝陽區):東起秀水東街,西至日壇東路。
日壇東二街(朝陽區):東起秀水東街,西至日壇東路。
日壇東路(朝陽區):北起日壇北路,南至秀水南街。
日壇北路(朝陽區):東起東大橋路,西至日壇路。門牌1號至17號,2號至8號。
風、雨、露與北京街巷地名
風、雨、露,都是自然現象,它們與人們的關係極為密切。在長期生產和生活實踐活動中,人們經過不斷摸索和歸納總結,不斷地將風、雨、露密切結合生產和生活中的需要,把它們巧妙地應用到許多方麵。例如:
人們將曆代相沿積久而成的風尚、習俗,稱之為“風俗”。如《詩·周南·關雎》裏記載:“美教化,移風俗。”唐經學家孔穎達疏:“《漢書·地理誌》雲:‘凡民稟五常之性,而有剛柔緩急音聲不同,係水土之風氣,故謂之風;好惡取合動靜無常,隨君上之情欲,故謂之俗’是解風俗之事也。風與俗對則小別,散則必通。”按照孔穎達所疏之意,即由自然條件不同而形成的習尚,叫做“風”;由社會環境不同而形成的習尚,謂之為“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