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為一種自然現象,是從雲中降落的液體水滴。人們對雨的認識也比較早,如《詩·小雅·大田》裏記載:“雨我公田。”每年一到立春後,陰曆一月中(亦稱正月中),我國大部分地區,雨量開始逐漸增多。所以,雨也被選列入七十二候,作為立春後的節氣——雨水。對此,吳澄在《月令七十二候集解》罩,亦作了解釋:每年至農曆“正月中,天一生水。舂始屬木,然生木者,必水也,故立春後繼之雨水。”
春季,是農業生產非常重要的季節,因耕種土地,都要在春季進行。而春季要風調雨順,秋季才會有好收成。所以,古時生活中,人們為了表示重視春季的雨水節氣,就逐漸形成有趣的捉拿賊魚(獺)進行祭祀天神的習俗,以祈求天神保佑春天能風調雨順,到秋天才會五穀豐登。
每年一到春季最後一個月,即農曆三月中,天氣一般較曖和,雨量亦較以前增多,而此時,我國北方廣大農村,正值春作物播種出苗的重要時節。所以,人們將春季最後的一個節氣,稱做“穀雨”。
雨亦有大、小之別。大雨,一般指降水強度較大的雨。我國氣象學上規定:1小時內的雨量為8.1—15.9毫米的雨,或者24小時內的雨量為25.0—49.9毫米的雨,皆為大雨。尤其是每年一到夏季大暑節氣後,立秋之前,在這段時間內,降大雨較多,使暑氣悶熱的現象,開始漸漸解除。所以,大雨亦被選列為“七十二候”候應,叫做“大雨時行”。
露
露,俗名為露水,是空氣中的水汽在地麵或地物表麵凝結而成的水珠,常見於晴朗無風的夜間或者清晨。其水量雖然不多,但在農業生產上來說,對於少雨地區,或者幹旱時節,卻有利於農作物的生長發育。
每年一到秋季陰曆八月(仲秋),在大雨之後,我國大部分地區,天氣開始漸涼,“陰氣漸重,露凝而白也。”在“大雨之後,清涼風來而天氣下降(指氣溫下降),茫茫而白者,尚未凝華,故日白露降”;所以,每年一到陰曆九月(季秋),就會出現“露氣寒冷,將凝結也”的自然現象,故被稱做“寒露”。
白露和寒露,對節氣規律性變化的反映,亦比較突出,所以,亦被選列入“二十四節氣”,名為“白露”和“寒露”。
我國古人認為,飲露可以延年益壽。漢武帝為了長生不老,曾下令在長安城外建章宮裏修建了一座“仙人承露盤”,讓人每天為他接露服飲。顏師古在注引《三輔故事》裏講到建章宮裏確實有“仙人承露盤”,他說:“建章宮承露盤,高二十丈,大七圍,以銅為之,上有仙人掌承露,和玉屑飲之。”王維在《和賈至合人早朝大明官之作))的奉和詩裏,有詩句也曾提到“仙人承露盤”,“日色才臨仙掌動,香煙欲傍袞龍浮。”
自然界中的自然現象——風、雨、露不僅是逐漸被人們認識,而且亦逐漸被人運用到地名上,北京市以風、雨、露命名的街巷地名有:
以風、雨、露命名的北京街巷地名例舉
春風胡同(宣武區):東起小寺街,西至牛街,南到沙欄胡同。門牌號1至21號,2號至40號。
新風街(西城區):東起德勝門外大街,西至新街口外大街。門牌1號至7號,2號至6號。
新風北街(西城區):北起北環西路,南至新風街。
新風南裏(西城區):東起新風街,西至新明胡同,北接北京拖拉機廠,南到皮鞋廠。門牌1號至19號。
新風北裏(西城區):東起新風北街,西至北京第46中學,北接中山林場,南到汽車修理廠。門牌1號至4號。
青風夾道(宣武區):東起小力胡同,南至大力胡同。門牌1號至25號,2號至24號。
青風巷(宣武區):東起青風夾道,西至朱芳胡同。門牌3號至15號,2號至10號。
敞風胡同(西城區):北起富家胡同,南至安康胡同。門牌1號至19號,2號至8號。
春雨胡同(東城區):北起新開路胡同,南至建國門內大街。門牌1號至41號,2號至48號。
春雨一巷(東城區):東起朝陽門南小街,西至春雨胡同。門牌1號至15號,2號至42號。
春雨二巷(東城區):南起春雨一巷,西至春雨胡同。門牌1號至47號,2號至62號。
甘雨胡同(東城區):東起東四南大街,西至王府井大街。門牌1號至57號,2號至44號。
雨兒胡同(東城區):東起南鑼鼓巷,西至東不壓橋胡同。門牌1號至45號,2號至32號。
甘露胡同(西城區):北起鼓樓西大街,南至後海北沿。門牌1號至17號,2號至12號。
南露園胡同(西城區):東起露園二條,西至露園十條。門牌1號至17號。
北露園胡同(西城區):東起扣鍾南七巷,西至扣鍾南十一巷。門牌1號至13號。
露園頭條(西城區):北起中露園胡同,南至展覽路。門牌1號至35號,2號至2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