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9章 自然界與北京街巷地名(2)(2 / 3)

年歲的變遷或旅途上、生活中所經曆的艱難困苦,被人們比喻為“風霜”。如唐詩人沈伶期在《遊少林寺》詩中說:“雁塔風霜古,龍池歲月深。”

人們將動蕩不安、不穩定的形勢,比喻為“風雨飄搖”。此語出自《詩·豳風·鴟號》“予室翹翹,風雨所飄搖”。清代小說家吳敬梓在《遺園》詩中說:“風雨飄搖久,柴門掛薛蘿。”魯迅在《集外集·哀範君三章》裏,亦說:“風雨飄搖日,餘懷範愛農。”

此外,人們用“雨後春筍”比喻新事物大量出現,蓬勃發展;將在室外或野外宿夜,稱之為“露宿”,如古籍《後漢書·五漁傳》裏記載:“境內清爽,商人露宿於道。”將行旅生活的艱苦,概括為“露宿風餐”,亦作“風餐露宿”、“餐風宿露”,如南宋大詩人陸遊在《宿野人家》詩中說:“老來世路渾諳盡,露宿風餐未覺非。”等等。

僅從上述的幾個例子,就可看出風、雨、露與人們的關係極為密切。

八方風

我國古人,將一年四季春夏秋冬很有規律的風向變化稱之為“八方風”。所謂“八方風”,就是東、西、南、北四風,加上東南、西南、東北、西北四風。從古籍《觀象玩占·八方暴風占》裏的記載,可以看出“八方風”是有關氣候科學方麵的研究成果。

古人指出,在春季三個月的時間裏的風向,可以劃分為兩大階段,即:每年從立春到春分,這段時間內,風向居多為東風,從春分到立夏,這段時間裏,大多為東南風。

夏季,一般從立夏開始,到夏至這45天時間裏,風向居多為南風;從夏至開始,一直到立秋之前,這45天時間裏,居多為西南風。

秋季,從立秋開始,到秋分以前,這45天時間內,風向居多為西風;從秋分開始,一直到立冬之前,這45天時間裏,其風向多為西北風。

冬季三個月時間裏,從立冬到冬至,這45天時間內,風向居多為北風;從冬至到立春這45天內,風向大多為東北風。

古人還賦予了“八方風”一定的別稱。據《史記·律書》載:東風別稱為明庶風,“明庶風居東方。明庶者,明眾物盡出也”。南風,別稱為“景風”(又名“祥和之風”),“景風居南方。景者,言陽氣道竟,故日景風”。西風別稱為“閭闔風”,“閭闔風居西方。閭者,昌者,昌也;闔者,藏也。言陽氣道萬物,闔黃泉也”。北風的別稱為“廣莫風”,“廣莫風居北方,廣莫者,方陽氣在下,陰莫陽廣大也,故日廣莫”。

具體到北京地區的風向來說,有它自己一定的特殊性。因為受地形影響,所以同古人歸納總結出的具有普遍規律的季節性的風向,多少是有差異的。僅拿冬夏兩季來說,北京地區冬天以偏北或西北風為主,夏天以偏南風為主。因為風向與河穀、山脈走向關係十分密切。根據資料記載,古北口、密雲一帶的河穀,是東北、西南走向的,因而冬季以東北風為主,夏季以西南風為主,全年以東北風為主;永定河穀地區,其河流是西北、東南走向,所以冬季以西北風為主;延慶盆地的周圍,群山環抱,而在西南方沒有高山,它南部的官廳水庫以西南、東北走向伸入境內,東南方有不太高的山口和昌平相通。因此,冬季以偏西南風為主,夏季以東南風為主,全年以偏西南風為主;西部沿山邊緣地區(如門頭溝、房山等)的山脈,是東北、西南走向的,因而冬季以東北風為主,夏季以偏南風為主。

風力

風力是空氣流動所形成的一種自然現象。空氣流動有不同的速度、大小,按風力大小可分為12級:

樹靜、煙直升,其風力為“零級”,俗稱“無風”。

風能吹動煙,而風向標卻不能轉動,或者連小孩玩的風車都吹不動,為一級風,俗稱“軟風”。

臉有風的感覺,能聽見樹葉微響,能看見風向標轉動,屬二級風,俗稱“輕風”。

樹葉、小枝搖動不息,旌旗迎風招展,屬於三級風,俗稱“微風”。

風能吹起地麵上的塵土和紙張等輕微物,樹的小枝動搖,屬於四級風,俗稱“和風”。

小葉樹搖擺,內陸水起小波,屬五級風,人們稱之為“清勁風”。

六級風,刮得大樹枝搖擺,電線發出呼呼的響聲,打傘都很困難,俗稱“強風”。

七級風,能將全樹刮得直搖動,大樹枝被刮得彎曲,迎風步行感到有阻力,這又稱“疾風”。

八級風,多少帶有點毀壞性,可折毀樹枝,俗稱為“大風”。

九級風有破壞性,能使一般性的煙囪及平房屋頂受損,這稱之為“烈風”。

十級至十二級風,均具有不同程度的摧毀性,如風力可以把樹根拔起,使建築物受損,甚至會造成重大損失。所以,人們將十級至十二級風,分別給稱之為“狂風”、“暴風”和“颶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