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8章 自然界與北京街巷地名(1)(1 / 3)

天、地、日、月與北京街巷地名

天壇

祭天禮俗

古代人們將天想象成為日、月、星辰和雲、雨、風、雷的主宰者。出於農業生產和人們精神生活上的需要,我國早在奴隸社會時期,已經出現了祭天禮俗,如《周禮·春官·大司樂》裏記載:周代禮樂製度的重要組成部分一“六舞”中的“雲門”舞和“大鹹”舞,就是屬於當時用以祭祀天地的兩種樂舞。祭天跳這兩種樂舞,目的在於祈求能風調雨順,使農業生產年年有個豐收的好年景,使人們過上安居樂業的生活。

隨著社會生產和生活發展的需要,春秋時代的天文學家通過土圭(古觀測儀)對日影長短變化進行觀測,不僅確定出春夏秋冬時間最短的一天——“日南至”(亦稱“冬日至”等,即今稱的“冬至”),而且確定一年為365天。這一發現,亦影響到生活中的祭天禮俗,所以就出現了每年祭天要在冬至日演奏古樂和跳雲門舞或者大鹹舞進行祭天的風俗“冬日至,於地上之圜丘奏之。”(《周禮·春官·大司樂》)。但為何非要在“圜丘”之地進行祭天呢?唐代學者賈公彥作了解釋:“土之高者日丘,取自然之丘圜者,象天圜也。”古時,“圜”同“圓”;而“天圜”,即指天體。《易·說卦》裏說“乾為天,為圜。”所以說,古人選擇圜丘之地進行祭天,具有一種象征性意思。

到明代時,朝廷為了表示重視農業生產,於永樂十八年在正陽門外、永定門內大街路東營建了世界聞名的天壇,占地約276萬平方米,主要建築有祈年殿、皇穹宇和圜丘等是我國現存最大的古代祭祀性建築群,同時也是世界建築藝術的珍貴遺產。

天壇原名“天地壇”,是明清兩代皇帝祭祀天地之神的地方,後來明政府於嘉靖九年(1530年)在北京北郊另建祭祀地神的地壇,此處就成為專門祭祀上天和祈求豐收的場所,並改名為“天壇”。

天壇的建築設計十分考究,“圜丘”、“祈穀”兩壇建在同一個園子內。圜丘壇在南部,是祭祀天神的地方;祈穀壇在北部,是祈求豐收的地方。依照古人的思想觀念,認為天地的結構是“天圓地方”,因此天壇圍牆平麵南部為方形,象征地象,北部為圓形,象征天象,此牆俗稱“天地牆“。天壇的主體建築均集中在南北向的中軸線上,“圜丘”、“祈穀”兩壇也在這條中軸線上,各個單體建築之間用牆相隔,並由一座長360米,寬30米的石橋相連。

天壇最有代表性的建築是祈年殿,它坐落在3層圓形的高大的石台基上,是一座三重簷的圓形大殿,高38米,直徑30米。三重簷均鋪有深藍色的琉璃瓦,層層縮小,呈放射形,頂尖冠以巨大的鎏金寶頂。這座大殿在建築與造型上都具有很高的藝術價值。潔白的台基象征白雲,深藍色的殿頂象征蒼穹,柱子、彩畫、鎏金寶頂象征著彩霞,綜合而成為藍天玉宇的優美造型。建造宮殿的藝術大師們,將祈年殿建築的設計構思,同“天圓地方”和“天有九重”之說,以及我國獨創的農業二十四節氣密切結合,將祈年殿建築成為圓形,以示象征天。由於自古人們認為“積陽為天,天有九重”;而“九九”這兩個數字,古時代表著“天數”,所以建築大師們將祈年殿的高度,設計為九丈九,象征天有九重。而祈年殿內,之所以建造有四根大圓柱子,象征一年有四季——舂夏秋冬。殿內中層的12根柱子,則代表一年有12個月;殿內外層的12根柱子,象征性地代表每天的12個時辰——子、醜、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殿內中層和外層兩排柱子加起來,恰好是24根,代表一年春夏秋冬的二十四節氣;而祈年殿的殿頂周長30丈,象征一個月有30天。

天壇於1994年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編號:200-021)。世界遺產委員會評價:天壇建於15世紀上半葉,座落在皇家園林當中,四周古鬆環抱,是保存完好的壇廟建築群,無論在整體布局還是單一建築上,都反映出天地之間的關係,而這一關係在中國古代宇宙觀中占據著核心位置。同時,這些建築還體現出帝王將相在這一關係中所起的獨特作用。

自明永樂十八年(1420年)營建成世界聞名的天壇後,隨之漸漸地就出現以天和天壇命名的北京街巷地名。

以天命名的北京街巷地名例舉

天壇路(崇文區):東起體育館路,西至天橋南大街,門牌1號至199號,2號至80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