祭台的下層壇麵,同上層一樣,亦是從壇四周各砌出8圈,最外一圈為156塊,最內一圈為100塊,合計為1024塊。祭台上下層壇麵的總石數為1572塊。
更有趣的是,繞壇有一條水池,其長、深、寬的尺度取的亦是陰數:長30丈,深8.6尺,寬8尺。
夏至祭地
過去,每年一到夏季農曆五月的夏至,封建統治者要到地壇祭地,一般說來,皆由皇帝親祭。如果皇帝不能親祭,則要由親王和大臣代祭。比較典型的例子是乾隆帝作親王時,就曾經代表雍正皇帝進行過兩次祭地的活動。
祭地時行祭禮在祭台上層壇的南麵,正位為皇地祗,配位為先皇的神主;在祭台下層的東邊,為“五嶽”和“四海神位”,西邊為“五鎮”和“四瀆神位”。上下層的各神位,皆覆以三層明黃色幄幔。
祭禮在日出前舉行,此時,祭台燈火通明,香煙嫋嫋,在古樂聲中,身穿祭服的皇帝,在神位前上香,行三跪九拜禮,同時還要獻帛、獻爵、進俎,直到最後埋完祭品,祭地的祭祀活動儀式才宣告結束。
以地命名北京街巷地名例舉
地壇北裏東城區:北起和平裏北街,南至和平裏中街,東起和平裏西街、西至地壇公園。門牌1樓至11樓。
地昌胡同(西城區):北起大安胡同,西至曉安南巷。門牌1號至11號。
地興居一巷(東城區):北起安德路,南至安外西河沿。門牌(順)1號至4號。
地興居二巷(東城區):北起安德路,南至安外西河沿。門牌(順)1號至29號。
地興居三巷(東城區):北起安德路,南至安外西河沿。門牌(順)1號至10號。
地興居四巷(東城區):北起安德路,南至安外西河沿。門牌(順)1號至14號。
地興居五巷(東城區):北起安德路,南至安外西河沿。門牌(順)1號至3號。
地藏庵南巷(西城區):北起南禮士路二條,南至複興門外大街。門牌1號至3號。
地藏庵南巷(西城區):北起南禮士路頭條,北不通行。
地安門內大街(西城區):北起地安門西大街,南至景山後街。門牌1號至37號,2號至40號。
地安門外大街(西城區):北起鼓樓西大街,南至地安門西大街。門牌1號至159號。
地安門西大街(西城區):東起地安門外大街,西至新街口南大街。門牌1號至205號。
東大地一巷(崇文區):雙北口均在東大地街。門牌1號至37號、2號至18號。
東大地二巷(崇文區):西起大地街,東不通行。門牌1號至9號,2號至4號。
東大地三巷(崇文區):西起東大地街,東不通行。門牌1號至3號,4號至8號。
東大地四巷(崇文區):北起東大地街,南不通行。門牌1號至5號,2號至18號。
日壇和月壇
以日命名的北京日壇
在我國古代,人們將太陽視為“大明神”,而且生活中逐漸形成多種形式的祭日風俗。例如,從前每年農曆二月初一的“中和節”,就是古人祭日的節日。古籍《帝京歲時紀勝》裏的記載:“京師於是日(二月初一)以米糕,上印金烏圓光,用以祀日”。明永樂和嘉靖年間,明政府在大規模修建北京城時,分別在京城的東麵朝陽門外和西麵阜成門外,各修建了一座祭祀日神和月神的“日壇”和“月壇”。每年“春分祭日,秋分祭月”。(《帝京歲時紀勝》)
日壇又名朝日壇,是明清兩代帝王祭祀大明之神太陽的處所。壇西向,白石砌成一層方台,壇麵明代為紅琉璃,以象征太陽;清代改為方磚墁砌,四周有譴牆(短圍牆),正西有白石欞星門3座,其餘三麵各1座。北為神庫、神廚、宰牲亭、鍾樓等,南為具服殿。(清乾隆七年(1742年)改建於壇西北角)。新中國成立以前,古建大部被毀、文物被盜,使日壇變成一片廢墟。1951年北京市人民政府將日壇擴建為占地20餘公頃的日壇公園,建了牡丹園、清暉亭、曲池勝春園等,並將被拆毀的祭台修複一新。
以月命名的北京月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