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8章 自然界與北京街巷地名(1)(2 / 3)

天壇東路(崇文區):北起法華寺街,南至永定門東街。門牌(路東隻有雙號)2號至74號。路西無統一號。

天壇內北裏(崇文區):天壇公園內西北部。門牌1樓至11樓。

天壇內南裏(崇文區):東起天壇公園,西至天壇西裏南區,北接複康南裏,南到天壇南裏西區。門牌1樓至13樓。

天壇東裏南區(崇文區):東起天壇東路,西至汽車二場,北接天壇東裏中區,南到永定門東街。門牌(順)1號至18號,35樓至38樓。

天壇東裏北區(崇文區):東起天壇東路,西至天壇公園,北接天壇東門,南到天壇東裏中區。門牌6樓至16樓。

天壇西裏南區(崇文區):東起天壇內南裏,西至天壇西胡同,北接崇文醫院,南到天壇南裏西區。門牌1樓至12樓。

天壇西裏北區(崇文區):東起複永裏,西至天壇西胡同,北接天壇公園西門,南到崇文醫院。門牌1樓至11樓。

天壇南裏東區(崇文區):東起汽車二場,西至天壇南裏中區,北接天壇公園,南到永定門東街中裏。門牌19樓至26樓。

天壇南裏西區(崇文區):東起天壇南裏中區,西到天壇西裏胡同,北接天壇內南裏,南到永定門東街西裏。門牌1樓至20樓。

天壇東裏中區(崇文區):東起天壇東路,西至天壇公園,北接天壇東裏北區,南至天壇東裏南區。門牌21樓至33樓。

天農裏(宣武區):東起天橋市場斜街,西至福長街,北接福長街三條,南到北緯路。門牌1號至3號,樓1至3座。

天慶胡同(西城區):東起草嵐子胡同,西至西什庫東巷。門牌13號至41號,12號至34號。

天景胡同(宣武區):東起菜市口胡同,西至南半截胡同。門牌1號至9號,2號至12號。

天福大院(西城區):西起西四北大街,東不通行。門牌1號至5號。

天福巷(朝陽區):東起芳草地西街,西至神路街。門牌1號至29號,2號至26號。

天仙胡同(西城區):北起東太平街,南至園宏胡同。門牌1號至13號,2號至8號。

地壇

中國的祭地的禮俗源遠流長,據文字記載已有4000多年的曆史,現存的史料中有“夏以五月,商以六月,周以夏至祀地於澤中方丘”的記載。至周代已形成一套完整的祭祀禮製,即“周禮”。此後,曆代帝王均沿用周之禮製,於每年夏至祭地於澤中方丘,直至1911年清皇朝滅亡而告終。

到明清兩代,帝王為了表示重視農業,密切結合祭祀天地日月的需要,在冬至、夏至和春分、秋分這四大節氣之時,祭祀天地日月神。《明宮史》中載:“凡冬至聖駕躬詣圜丘郊天,由正陽門出也。”“凡遇夏至聖駕躬詣方澤壇祭地,即由安定門出也。”每年春分日(寅時)進行祭日,即“聖駕春分躬詣朝日壇,則由朝陽門出。”每年秋分日’(亥時)祭月,即“聖駕秋分躬詣夕月壇,則由阜成門出。”

地壇是一座莊嚴肅穆,古樸幽雅,具有悠久曆史文化的皇家壇廟,是明清兩朝帝王祭祀“皇地祗神”的場所。地壇又稱祭壇、拜台、方澤壇,始建於明嘉靖九年(1530年),此後數次增建,並於嘉靖十三年(1534年)更名為地壇,占地麵積37.3公頃。方澤壇的“方”源於“天圓地方”的說法,而“澤”則取其周邊有水環繞之意。它位於北京市安定門外大街東側,與雍和宮隔河相望。地壇建有方澤壇、皇祗室、神廚、祭器庫、樂器庫、方澤亭、齋宮、神馬殿等古建築。

地壇的主要建築是祭台,它最突出的特征,是不僅是一座方形台,而且還按照古代“天為陽、地為陰”的認識和說法,將鋪砌祭台而使用的石數,皆巧妙地運用了陰陽數中的陰數,即雙數。例如,石質方形的祭台分為上下兩層,上層麵積為6平方丈,下層為10平方丈。不僅如此,而且連台麵鋪砌使用的石數,皆運用的是陰數:祭台的上層壇麵,其中心鋪砌有36塊較大的方形石塊,按縱橫各6塊排列;四周用較小的方形石塊鋪砌,圍繞著36塊中心石向四麵外砌出8圈,最外一圈92塊,最內一圈36塊,這樣上層壇麵共有512塊石塊,加上36塊中心石,共有548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