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待客禮儀中的細節和吃飯時的規矩(1 / 1)

迎送賓客、宴飲、祭祀、射禮都有奏樂。其中也有一套程序。迎賓,擊鍾、鑮,名為金奏,大概是因為這些樂器的材質是金屬做的吧。然後擊磬以應之,這套設備隻有天子和諸侯才有,大夫、士都沒有,他們隻有送客之樂。然後是升歌。凡飲酒獻酬之禮畢,樂工就開始奏樂,金奏都是在堂下,(可知堂內也有高低之別。)升歌即鼓瑟和唱歌,人要在堂上,歌的內容就是《詩經》之雅、頌,用瑟伴奏。兩君相見應用《大雅》或者《頌》,諸侯以及大夫、士用《小雅》,天子用《頌》。(不知兩君是指諸侯呢還是指天子,這裏似有不通之處。)升歌之後,則堂下笙奏,吹奏《小雅》。然後是間歌,即堂上升歌與堂下笙奏輪流而作。然後是合樂,即升歌與笙奏同時歌奏,至此正樂完畢。此時也應該是喝酒旅酬結束的時候了,接下來就是無算樂了。無算樂是指間歌、合樂重複演奏,直到盡歡而罷。最後結束送賓,諸侯、大夫、士金奏,均用《陔夏》;天子用《肆夏》。天子、諸侯金奏用鍾鼓,大夫、士僅用鼓。以上這些都是常禮。諸侯以上,禮之盛者,不用笙,而用管。吹管者就是堂上的歌者。

因為歌者與吹管者為一人,所以就沒有間歌、合樂了,此時就以舞來代替。行射禮,至第三番射時,也要奏樂,以樂節射,即射時的動作需與鼓聲配合。下麵介紹洗手的方式,按照禮書的記載,古代洗手方式有兩種,其一為在堂的東階前東南處,那裏放著盛水的器皿,叫做罍,罍裏麵放著一個勺,叫做枓,是用來舀水的。另外,旁邊還有一個器皿,叫做洗,是用來接洗手之水的,簡單地說就是用枓舀水淋洗,而不是像今天把手直接放在盆裏。這種方式是一個人自行解決的。還有一種方式,程序與此相同,隻是舀水是別人來幫助你,這個時候所用器皿的名稱也變了,盛水的叫做匜,下邊接水的叫做盤,沒有枓之類的東西,侍者直接擔著匜淋洗就行了。如此看來,還是相當講究衛生的。再介紹一下脫履的禮數。古代沒有我們今天這樣的板凳,高腳板凳的使用大概要到南北朝時期,還是從北方的少數民族那裏傳過來的。古人席地而跪坐,如今日本韓國尚有這種遺風。所謂的跪坐,是指雙腿跪地,臀部坐於腳跟,挺身時動作叫做跽。鴻門宴中,樊噲衝進宴會的時候,項羽立刻跽坐,是帶有防衛意思的。因為要布席而坐,所以要脫鞋,以免弄髒了席子,但例外的是行祭禮和宴飲,此種場合不宜脫鞋。平時聊天閑居的時候,無論在堂上還是在室中,都得脫履,連君主也不例外。如果是在室內活動。那麼要在門外脫鞋,隻有身份尊貴的人可以在門內脫鞋;如果是在堂上活動,那麼就應該在階下脫鞋,也隻有尊者可以在堂上脫鞋。

。。。。。。。。。。。。。。。。。。。。。。。。。。。。。。。。。。。。。。。。。。。。。。。。。。。。。。。。

在吃飯的時候,也有一係列的細節要注意,《禮記曲禮上》非常詳細地記載了這些內容,如帶骨頭的肉要放在左邊,切好的大塊肉要放在右邊,細切的烤肉放得遠一點,醬醋放得近一些,飯放在左邊,羹湯放在右邊。那個時候還是用手抓飯的,所以不要把手中的剩飯再放回去,當然飯前一定要洗手。(洗手的方式也是有規定的,下文再慢慢介紹。)不能不停地喝酒,不要大口喝湯,不要發出吃飯的聲響,不要啃骨頭,不能當眾剔牙,也不要隻顧著自己吃飽。可見古人在禮節方麵研究之細致深刻,看起來相當繁瑣,但想一想,若都能做得很好,則是很人性化的,最起碼不會因過於放肆而攪了別人的局。吃飯喝酒,主人要先向賓客進酒,這叫做獻;客人還敬主人之酒,這叫做酢;主人此時要先自飲,然後勸客人飲,這叫做酬。在飲禮的第一獻之後,主人要送禮物給客人,以勸酒,謂之酬幣;這是飲酒禮。還有類似的食禮,在食禮的初食之後,主人也要送禮物,以勸食,叫做侑幣。禮物是束帛乘馬。天子舉行宴會饗諸侯,有九獻、七獻、五獻,卿大夫士行禮,有三獻、一獻。正獻之後,眾賓客按照長幼的次序相酬,這叫做旅酬。旅酬之後,大家就不用再客套了,這叫做無算爵。與此配合的音樂,叫做無算樂。吃飯用手,手抓一次叫做一飯,剛開始吃三飯,三飯之後王公會賞賜一些東西,這就是侑幣。然後吃九飯,每三飯之後,要喝酒或羹湯,最終一次後要用酒或者漿漱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