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利用TSBS輸入模塊,將(1)、(2)分析結果作為模擬條件輸入。
第四,根據環境與旅遊特征,將景區劃分為不同區域。
第五,針對景區不同區域選擇指標與標準。
第六,設定進入景區遊客數量。
第七,設定模擬時段。
第八,運行係統。
第九,利用TSBS提供的指標分析工具對模擬結果進行分析。TSBS可通過多種指標對遊客時空分布、旅遊體驗、旅遊作用強度與持續時間等進行分析,如遊客個體感覺到的擁擠程度(以單位時間內相遇的團隊數衡量)、遊客等待服務時間、遊客勞累程度、道路交通順暢度(遊客實際速度低於理論速度的平均時間)、區域接納遊客人次、景點擁擠度(參觀景點的遊客的平均等待時間)等。
第十,將各區域指標分析結果與設定標準進行比較分析,檢查是否找到監測指標與設定標準相符的遊客數量的最大值,如果是,此時遊客數量則為遊客容量,否則回到第4步。
7.4.3峨眉山遊客容量規劃
(1)背景
景區遊客容量規劃是景區規劃的重要內容。本項目將TSBS應用於了峨眉山景區遊客容量規劃。因為峨眉山已經是一個成熟景區,其麵臨的規劃任務主要是遊客路線的規劃和遊客容量的規劃。合理的遊客路線規劃和容量規劃將提高遊客的旅遊體驗滿意度,同時有利於保護峨眉山的自然和人文資源。
本項目對峨眉山的遊客容量進行了規劃的虛擬實驗。通過設定不同的遊客數量,在基於TSBS進行虛擬實驗,檢驗可能出現的遊客擁擠現象。
峨眉山風景區是中國著名的風景名勝區,被列為世界遺產目錄。每年到峨眉山旅遊或拜佛的遊客或香客達到2,500,000人。導致許多景區道路或景點常年人滿為患。一些旅遊者已經開始抱怨認為人太多,旅遊質量下降。本項目設定了不同的遊客數量,對不同數量遊客進入景區的效應進行模擬分析,最後分析出最合理的遊客數量即遊客容量。
(2)虛擬實驗方法
第一,定義人群。
第二,定義模擬時間和時間粒度。設定為一天的7∶00—20∶00時段。設定30秒為模擬的步長。
第三,定義模擬空間和位置
模擬空間是有一些列的位置組成,這些位置包括步行道路段、公路路段、景點、設施(如停車場)。
第四,規則定義
基本規則包括3類,其一是“是否待在當前位置”、“下一位置是那個位置”、“下一位置是否可進入”。是否待在當前位置是由每個人群的屬性和每個位置的屬性決定的。例如人群在步行道所待的時間由步行道的寬度、坡度、表麵質量以及人群的中移動速度最慢的個體的速度等決定。下一位置是那個位置有遊客路徑決定,我們調查了峨眉山常見的遊客路徑,將調查數據轉換為路徑表所需格式進行輸入,得到路徑表。下一位置是否可進入是由每個位置所能夠容納的最大遊客數量決定。例如某個步行道路段是否可進入的規則便是根據步行道路段的長度、寬度、遊客的行為(是否照相、是否有遊樂活動)等決定。這些數據是通過實地吃奧查得到。基本規則的變化主要由2種事件觸發,一類是遊客的疲勞事件,一類是位置的擁擠.
但遊客疲勞到需要休息時(疲勞程度達到100%)時,並且到達有休息設施的位置時,遊客將休閑,其在當前位置所待時間將會改變。當某一位置堵塞時,遊客可能選擇其他路徑到達目的地。
第五,運行TSBS,分析模擬結果。
當模擬場景設定完畢(位置、模擬時間、規則等的設定),輸不同的遊客數量,運行模型。我們使用ArcGIS Track analysis Tool分析運行的結果。
可以發現,如果每天的遊客數量達到20000,這將會有超過一般的遊客等待的時間超過10分鍾,平均等待時間達到68分鍾,顯然景區想的過於擁擠。但遊客人數為10000人時,平均等到時間達到14分鍾,比較適中。因此可以將峨眉山規劃每天入山的遊客控製在10000人以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