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基於個體的遊客空間行為模擬技術為例
7.1自下而上的景區規劃原理與意義
7.1.1目前我國景區規劃模式及存在問題
使旅遊產業可持續健康發展,對景區進行科學規劃與管理十分必要。然而,由於景區遊客眾多,遊客行為特征複雜,景區類型多樣,同時景區的規劃與管理涉及經濟、政治、環境以及文物等多方麵因素,景區的科學管理與規劃難度較大。特別是景區旅遊資源多是不可再生或難以再生的資源,規劃與管理稍有不慎,就會造成難以彌補的損失。
目前,中國的景區規劃主要是政府主導的規劃。是一種自上而下的自上而下的規劃。具體規劃模式主要為:政府提出規劃需求,由旅遊規劃專家做出規劃方案,由相關領域專家評審後由政府主管官員決定是否可行。這種規劃模式存在諸多問題:
第一,專家的地位就明顯過重。在景區策劃時,往往是幾個專家的思想。而專家進行策劃時,並不都是走群眾路線,做出的規劃往往實用性不強,實施困難。而作為評審的專家,則因為不了解具體景區的具體情況,也難以提出有價值的意見。
第二,規劃的長官意思濃厚。由於目前項目都是所謂的領導負責製,因此項目的設計及規劃都是圍繞領導的喜好及意圖。領導的知識麵及見識畢竟是有限的,因此符合領導意圖的項目在具體實施後不一定能夠達到應有的經濟、社會及環境效益。而不同的領導觀點也存在差異,這就導致某個景區一任領導一個規劃的怪象。
第三,規劃隻重形式,不重內容。因為旅遊規劃最終拍板人是政府負責人,為了能吸引官員的眼球,因此旅遊規劃往往在旅遊規劃文本設計、遣詞造句方麵大花工夫,而在具體的執行內容方麵,卻蜻蜓點水。
7.1.2自下而上的旅遊規劃思路及支撐技術
解決以上問題的根本途徑是改變我國旅遊規劃思路,查用基於大眾的、麵向社區的、社區的旅遊規劃方法。隻有這樣的規劃,才可以讓規劃切實可行,才能使規劃具有使用價值。
7.1.3基於個體的旅遊規劃虛擬試驗技術簡介
本書將分析一種遊客空間行為模擬係統(TSBS),該係統是采用自下而上的思路,從分析每個遊客入手,構建的微觀仿真係統。可以將該係統最為一個虛擬實驗室,對景區規劃與管理方案實施效果進行預測與評價,為規劃者、公眾提供旅遊規劃的決策支持。
模擬景區遊客空間行為,有兩種基本思路:一是從宏觀的角度,用遊客流等概念對遊客的空間行為進行模擬。由於景區遊客眾多,遊客行為多樣,這種思路難以實現。另一種思路是微觀的角度,從模擬每個個體的空間行為出發,實現對景區眾多遊客空間行為的模擬。這種方法的優點是思路簡明,方法簡單,模擬準確性高,但對計算量要求巨大。隨著計算機技術的發展,計算量要求已不再是此方法的瓶頸,采用該方法進行景區遊客空間行為模擬已切實可行。
從微觀的角度,從分析每個遊客個體的行為,構建的景區遊客空間行為模擬係應能模擬遊客個體的空間決策智能;能處理處理眾多個體的並發行為;具有空間模擬與空間分析能力。
為此,本研究采用了Multi遊客System(MAS)模擬遊客的空間行為決策智能。MAS是分布式人工智能研究的熱點,特別適合於分析由眾多個體相互作用而產生的動態現象。
本研究采用了關係數據庫管理眾多遊客個體數據,處理大量並發的模擬過程數據。
本研究采用了GIS(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管理空間數據及分析模擬結果。GIS是對地理空間數據及相關的屬性進行采集、錄入、編輯、處理、分析、輸出的信息係統。
7.2遊客空間行為模擬係統研究進展
國內尚無對景區遊客空間行為模擬的研究。與景區模擬相關的研究主要集中於虛擬現實技術在景區空間環境仿真方麵的應用。國外已經有一些模型應用於景區遊客行為的仿真。
7.2.1國外幾種遊客空間行為模擬模型
(1)The Wilderness Simulation Model(WSM)
The Wilderness Simulation Model(WSM)的思想首先由Stankey在1972年提出,Stankey認為遊客旅遊的滿意度與遇到的其他遊客數有關。Fisher和Krutilla1972年將這種思想建立成這樣一個模型:荒野地最佳利用水平存在一個極限點,超過這個點,遊客的旅遊體驗將下降,使遊客離開這個區域去尋找另一個代替的區域。這個極限點通過遊客遇到的其他遊客數量來分析。當遊客遇到的遊客數量達某值使遊客旅遊體驗下降時,荒野地達到最佳利用極限。1973年,Heck和Webster用一種模擬軟件包開發了WSM程序,運行於IBM巨型計算機上。WSM運行所需數據包括每周、每天乃至每小時的遊客分布數據。環境信息包括各種可能的路徑數據、營地數據。WSM將遊客分類,各種不同的類型,分配不同的進入時間、不同的路徑與營地,WSM紀錄每組遊客發生相遇的次數、地點和相遇的類型(會麵、追上、野營),並輸出紀錄相遇次數、類型、路徑長度等的數據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