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二號營地C2 C2設在4700米的馬鞍處,能紮4頂帳篷。此處是一個風口,天氣不好時狂風都有把帳篷撕爛的可能。
4.突擊營地C3 C3設在海拔5080米的大雪包上,在山下看它像是通往主峰的一個小台階,此處風很大,是C2到頂峰唯一可以設營的地方。建營時一定要盡量向下方,千萬不能建在雪簷的上方。
攀登隊組成及分工
由於博格達峰進山線路較短,交通方便,山體集中,登山周期不長,非常適宜小型登山隊伍攀登。要強調的是,博格達峰屬於高危山峰,組隊時要慎重考慮隊員的冰雪攀登能力及隊員和向導的比例。參加隊員要有較豐富的冰雪作業經驗,特別是冰岩混合地帶的攀登經驗。初次登山的隊員最好不要選擇這個山峰。
登山隊一般由領隊、隊員、高山協作和服務人員組成。領隊的職責是負責整個隊伍的對內對外協調;高山協作的任務是鋪設繩索、建立高山營地、運送登山物資、帶領和保護隊員的攀登等;服務人員負責大本營的後勤和醫療工作。
攀登戰術
登山運動是技術含量較高的一項運動,它分為高山探險、健行登山、攀岩等。從登山戰術來分,可分為波浪式攀登和阿爾卑斯式攀登。波浪式攀登是最為普遍的一種攀登戰術,特別是攀登高海拔山峰和較為困難的技術型山峰時大都采取這種方式。登山者根據山峰的高度,逐步建立相應的高山營地,登山者在營地之間反複行軍,運輸登山整備,同時也能達到適應海拔高度的目的。攀登博格達峰屬於攀登難度較大的山峰,我國登山隊首次攀登珠穆朗瑪峰時也采用了這種戰術。阿爾卑斯式攀登適合於攀登水平較高的隊伍,它是從一個營地上升到另一個營地,不再返回,適應後繼續上升,不斷向頂峰靠近,最後相繼登頂。一般都采用波浪式攀登方式。
攀登線路
1.BC~C1 穿過5公裏長的博格達峰北坡的扇形冰川,3個多小時後可達扇形冰川上端,海拔接近4000米。再往上是40~50度的冰坡,坡上蓋了厚厚的一層積雪,坡長有300米左右,再用2小時可到達4300米的一號營地。穿越冰川時要注意冰河和裂縫,當年日本隊員白水小姐就是在穿越冰川時墜入冰縫。在7~8月冰川上的積雪都融化了,大小裂縫都暴露出來,行進時最好做好路標,不然,在天氣不好時能見度很低,很容易迷路。
2.C1~C2 C1以上是“V”型穀,穀的左側是通向4800米角峰的山脊,脊上布滿了刀刃般的岩石,穀的右側是通往主峰的山體。山體頂部基岩裸露,中部則為冰雪覆蓋,常年不化。穀底則是冰川陡穀,地勢險要,巨大的冰瀑區一直向上沿伸到4700米的鞍部,冰瀑上冰裂縫犬牙交錯,深不可測。一般保守的路線是沿著“V”型穀東側的山坡向上斜切過去,斜切坡度為50度的冰坡。在7月底,冰上的積雪融化,坡麵冰光閃閃,對攀登技術有一定的要求。通過這段線路需要用500米繩索、岩錐、冰錐修路,同時要防止雪崩和滾石。從4300米到4700米的C2營地距離不足1000米,一般攀登時間是4個小時。
3.C2~C3 C2以上是坡度達60度的大雪坡(如果遇上高溫少雨的年份也會是大冰坡),結組向上攀登時,前方隊員踏下來的積雪會形成雪流,其衝擊力給後麵的隊員帶來很大的危險,也有引起雪崩的危險。攀登這個大雪壁要盡量靠右側,這一點很重要。2005年7月,北京的一支4人結組隊伍在雪壁頂端發生滑墜,一直滑至300米下的“V”型穀底。如果他們靠雪壁左側攀登,滑墜後將直接沿著雪壁下方的漏鬥掉入南坡的萬丈深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