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桑比克“五大獸”中,非洲象、野牛仍是遊客可以看到的大型哺乳動物,但見到獅、豹和犀牛的尊容卻非易事。由於過去食草動物數量的驟降以及人們對其殘酷的獵殺,食肉動物的獅子、獵豹及印度豹遭到生存的雙重壓力,數量直線下降,已到了相當嚴重的程度。目前,貓科動物中的獅、豹主要幸存於戈龍戈薩、吉林巴斯、林波波國家公園以及尼亞薩保護區內。讚比西亞省的基萊保護區(Gile Reserve)麵積為2,100平方公裏,其首要任務就是努力避免區內為數不多的犀牛免遭偷獵著的殺害以及盡量恢複犀牛的原有數量。戈龍戈薩公園內也尚存少量犀牛,除此之外莫桑比克再無其蹤跡。簡而言之,犀牛在莫桑比克已到了瀕臨滅亡的險境。
莫桑比克仍有許多蠻荒之地尚未得到開發,正是這些人類難以涉足的地方為眾多的野生動物提供了最後的避難所。除上述“五霸”外,境內還有許多人們熟悉的其它類動物,諸如斑馬、角馬、河馬、長頸鹿、非洲野狗、狒狒、黑貂、鱷魚、非洲大羚羊、黑斑大羚羊、彎角大羚羊等羚羊類家族成員,等等。所有動物的情況大致雷同,若幹年前在莫桑比克的土地上繁衍生息,但經過殖民主義者的獵殺、內戰時的濫殺以及偷獵者的屠殺之後,生態係統遭受嚴重破壞,動物種群的數量大幅度縮減,幸免於難的動物也退縮至與周邊鄰國交界處的荒野地帶。所以,現在莫桑比克有非常多的野生動物就棲息在這些人煙稀少、後來被劃為國家公園或動物保護區的邊界地方。
鳥 類
莫桑比克的鳥類資源同樣豐富,有超過900種的鳥兒在該國得以確認,不同的區域生活著不同的鳥兒,像金瑩、金絲雀、犀鳥、鸚鵡、食蜂鳥、貓頭鷹、獵鷹等屬於陸生鳥類,而火烈鳥、鵜鶘、鸕 、食蟹鳥、魚鷹、鷺鳥、翠鳥、信天翁等則是涉水禽鳥,大多生活在沿海、島嶼以及內陸湖泊附近。莫桑比克的鳥兒品種繁多、色彩豔麗,是廣大鳥類愛好者理想的觀鳥場所。莫桑比克主要的觀鳥勝地有:戈龍戈薩國家公園;讚比西亞省的古魯埃(Gurue)和米蘭熱(Milange);尼亞薩省的梅坦古拉和戈布埃(Cobue);伊尼揚巴內省的潘達(Panda);馬普托大象保護區;馬尼卡省的希康巴湖(Lake Chicamba);伊尼亞卡島(Inhaca)島以及巴紮魯托群島(Bazaruto Archipelago)。
海洋生物
雖然莫桑比克有瑰麗的陸地景觀和豐富的動植物品種,但這個國家最獨特的魅力卻來自於海底資源和海洋風光,每年到達的幾十萬名遊客中,絕大多數是在海岸線上歡度時光。在莫桑比克的領海水域,大約有超過1,200種魚類被記錄入冊,約有1,500多種海洋貝類歸屬於126類不同種的軟體動物得以辨認。溫和的莫桑比克暖流、富含營養的海峽水域、適宜的氣候、漫長的海灘、野性的海岸賦予了海洋生物的多樣性。許多魚類以珊瑚蟲為食,更重要的是珊瑚叢或珊瑚礁作為一種天然建築物,是其它類海洋生物最理想的避難場所,例如:蛤蚌、蝦蟹等甲殼類動物將其當成理想的隱藏地;鸚鵡魚、小醜魚等魚兒當其為保護傘;海綿則棲息於礁石的空洞中,以免自身的組織受到掠食者的撕咬發生碳酸鹽或鈣遺失從而導致腐蝕現象;海星、海膽、牡蠣、水母等各類生物均是珊瑚礁常見的“房客”,可以說珊瑚是維持海洋生態係統環節中非常重要的一個鏈節。其實,並不是所有的海域都適合珊瑚生活,它的滋生與繁衍須具備一定的條件,需要溫暖而高含鹽量的海水、充足的陽光、低凹的淤泥以及穩定的河床,這些條件一般在島嶼附近的水域方能產生。莫桑比克漫長的海岸線旁分布著數以百計的島嶼,猶如一顆顆明珠散落在印度洋西海岸地帶,從北端的吉林巴斯群島(周圍海域發現有50種珊瑚)到南麵的伊尼亞卡島(發現珊瑚70種),許多地方的海床仍保持著原始風貌,珊瑚千奇百怪層疊叢生,魚兒五顏六色輕歌曼舞,共同組成一幅萬花筒般充滿夢幻色彩的海底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