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3章 國情概況(7)(3 / 3)

非洲象是世界上最大的陸地動物,也是黑非洲得天獨厚的寶貴財富。在曆史上,莫桑比克就是一個森林茂密、盛產象牙的地方。公元1544年,葡萄牙人洛倫索· 馬貴斯(Lourenco Marques)被當時葡萄牙設在莫桑比克島上的行政當局派往南部莫桑比克,去調查那裏的河流狀況。在反饋回來的信息裏,德拉戈亞灣是一個象群麇集的地方,僅僅用一些帶孔的珠子,就能以物物交換的方式從當地土著人手中換取象牙。於是,從16世紀到18世紀,葡萄牙人專門組建了一艘貿易商船往返於莫桑比克島與德拉戈亞灣之間,從榮加人部族換取貴重的象牙資源。

象牙貿易最早存在於阿拉伯商人與非洲人之間,當西歐殖民者到達後,阿拉伯人受到排擠和驅逐,隨即退出曆史舞台,白人取而代之壟斷了沿海各地與非洲人的商貿權力。從16世紀到19世紀,除了葡萄牙人,還有丹麥和英國人的船隊從德拉戈亞灣換得象牙,這時的原牙粗大而沉重,從海岸運往停候在海上大船的過程中,常使運輸的小船發生傾覆事件。象牙在非洲各地用廉價的珠子、酒精和布匹等與當地土著進行物物交換,待運抵歐洲本土後被製成鋼琴鍵盤、桌球、工藝品或其它生活奢侈品。西方殖民者的掠奪式貿易已使莫桑比克的非洲象數量減少,生存環境惡化,更悲慘的是在莫桑比克長期內戰中,無論是政府軍還是反政府遊擊隊,雙方均以象牙來換取武器,尤其是後者,尚需獵殺盡可能多的大型動物作為食物來源維持生存,莫桑比克的野生動物群遭受了一場史無前例的浩劫。加之20世紀80年代國際非法象牙貿易異常活躍,偷獵者的瘋狂殺戮,終使非洲象及其它類動物在一些地方消失,幸免於難的動物種群遁入森林深處或人跡罕至的偏僻地帶。到1990年,莫桑比克非洲象從曾經令人自豪的2萬頭銳減至數千頭。馬普托省昔日曾是大象成群、象牙成堆的地區,1971年勘察統計出的數字表明僅存350多頭大象,1990年更下降至100頭。幸運的是在此關鍵時刻,這個國家停止了內戰,和平降臨。現在,馬普托南部成立了大象保護區,大象的數量也恢複至200頭左右,並與交界處的南非坦佩大象公園(Tember Elephant Park)一起,共同來保護這塊脆弱的生態係統和南部莫桑比克最後一群仍保持著古老遷徙習慣的大型厚皮動物。

與馬普托大象保護區遙相呼應的是莫桑比克最北端的尼亞薩動物保護區(Niassa Reserve)。該保護區初始規劃麵積為15,000平方公裏,現政府有計劃地將其擴展至42,000平方公裏,成為莫桑比克最大的動物保護區,至今仍幸存著全境最多的野生動物種群。莫桑比克旅遊部門提供的資料數據說明:“保護區管理層講約有12,000頭非洲象、2,500頭野牛、1,200頭彎角大羚羊(Kudus) 和近10,000薩比爾羚羊(Sable Antelopes)以及其它數量驚人的動物如野牛、斑馬、角馬、羚羊、非洲野狗等”。邁克·斯拿特(Mike Slater) 在其2002年出版的Mozambique一書中撰寫道:“尼亞薩保護區是非洲最後一塊原汁原味的荒野之地,有超過12,000頭大象、8,000頭野牛及其它200類野生動物生活在這裏。” 某些數字雖然不統一,但也表明非洲象在莫桑比克仍有一定的數量。

馬羅默野牛保護區(The Marromeu Buffalo Reserve)位於讚比西河三角洲的南端,隸屬於索法拉省,有三條河流穿過這片茂密的草原地帶,稠密的樹林以及河流間廣闊的濕地為野牛群提供了一個天然的庇護所。保護區共1,500平方公裏,是世界上最大的野牛保護區之一。1977年曾有組織地對這一地區的野牛群作過調查,共統計出45,000頭野牛和一定數量的大象、河馬、黑豹等動物。但隨即爆發的內戰拉開了大屠殺的序幕,商業化的狩獵活動更是推波助瀾。結果,大象、河馬等一批野生動物種群在該地區最終絕種,僅有一些灌木羚、水羚和葦羚等羚羊家族幸存下來,野牛也從先前令人自豪的數萬頭銳減至數千頭。1996年,保護區重新設置,加強了對野牛的保護措施,其生存環境得以明顯改善。目前,野牛的數量穩中有升,正在逐步恢複其昔日曾有過的鼎盛時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