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1章 國情概況(5)(3 / 3)

人口與民族

截止2007年,莫桑比克的總人口為2千萬人,人口自然增長率2.7%,人均壽命48歲,其中30%的人口居住在馬普托、貝拉及楠普拉等大城市中,60%的人口生活在沿海地帶,許多人依靠海洋資源為生。東部地區降雨充沛,河流眾多,經濟相對發達,交通較為便捷,連接南北交通的主幹線—國道一號(Estrada Nacional 1簡稱 EN1)沿著或平行於海岸線而建。全國10個省中,就有5個省會坐落在印度洋岸邊。西部地區較為貧窮,降雨稀少,容易發生幹旱,交通非常不便。

莫桑比克約有60多個部族,占人口多數較有影響的民族有11個。北部的馬庫阿族(Makua)人數量最多,占全國總人口的40%左右;南方的聰加族(Tsonga)和尚加納族(Shangaan)排列第二,約占總人口的25%,榮加族(Ronga)是聰加族中最大的1個分支;中部省份的紹佩(Chope)、紹納(Shona)、塞納、尼揚加(Nynaja)和尼隆韋(Nyungwe)族人共占總人口的25%;餘下10%的人口由馬孔德(Makonde)、休阿博(Chuabo)、堯(Yao)、恩多(Ndau)、馬茨瓦(Matshwa)和姆瓦尼(Mwani)等其他民族組成。

表一莫桑比克各省主要民族構成表

省(市)

主要民族

馬普托市

尚加納、榮加

馬普托省

尚加納、榮加

加紮省

尚加納、紹佩

伊尼揚巴內省

馬茨瓦、紹佩、聰加

索法拉省

塞納、恩多

馬尼卡省

紹納、塞納、恩多

太特省

尼隆韋、尼揚加、塞納

讚比西亞省

休阿博、洛姆埃、馬庫阿

楠普拉省

馬庫阿

尼亞薩省

馬庫阿、尼揚加、堯

德爾加杜角省

全國總麵積799.380KM

省(市),麵積(KM),百分比(%)

馬普托市,300,0.03。

馬普托省,26,058,3.26。

加紮省,75,709,9.50。

伊尼揚巴內省,68,615,8.58。

索法拉省,68,018,8.50。

馬尼卡省,61,656,7.70。

太特省,100,724,12.60。

讚比西亞省,105,008,13.10。

楠普拉省,81,606,10.20。

尼亞薩省,129,061,16.13。

德爾加杜角省,82,625,10.40。

總計:799,380

要想細致而準確地將莫桑比克人對號入座、納入不同的民族類別中,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像非洲其他國家一樣,由於曆史上部族之間經年的戰爭、難以抗拒的自然災害、逐水而居的生活習慣、西方殖民主義者的入侵等,常造成人們或個體或集團地進行地區性遷移,部族融合較為頻繁,從而導致民族結構十分複雜。追溯曆史,早在遠古的石器時代,這一地區居住著以打獵、采集為生的遊牧部族,他們是非洲大陸最古老的民族。公元1世紀,班圖各族從北方開始侵入,逐步取代原有民族,形成部落定居下來。至今,從非洲中部到南部地區,絕大多數的民族屬於班圖語係,分布極廣,莫桑比克也不例外。在此語係基礎上形成若幹民族,而人口較多的民族中仍有不同的分支,這就是莫桑比克約有60多個部族的原因。公元3世紀,阿拉伯人乘著他們特有的獨桅三角帆船到達莫桑比克海岸。他們大批遷入並融進班圖社會,通過與當地土著人異族聯姻,開始了莫桑比克曆史上最早的人種融合,同時也帶去了伊斯蘭文化在印度洋沿岸的傳播。公元8世紀阿拉伯帝國的擴張以及公元9世紀印度帝國的強盛均給莫桑比克帶來一定程度的影響。到了公元15世紀,繁榮數世紀之久的大津巴布韋走向沒落,取而帶之的是莫諾莫塔帕王國的強盛,隨著卡蘭加人大規模地向東南方遷移,莫桑比克與津巴布韋交界的西部地區紹納—卡蘭加族與塞納族人也逐日增加,形成當今較多的人口規模。公元1498年,在通往印度尋寶的航海中,巴斯柯·達·伽馬成為莫桑比克的“發現者”。從達·伽馬的海上探險到500年後的今天,葡萄牙人帶給莫桑比克的是方方麵麵的影響。雖然今天的莫桑比克隨處可見印度和巴基斯坦人,但在上世紀外來人種中,除了葡萄牙人,影響莫桑比克的還有華人、荷蘭人和英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