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莫桑比克民族解放戰爭中,馬列主義被介紹給這個國家,人民初次接觸到一種全新的觀念並在獨立後推行社會主義製度。不幸的是內戰隨即爆發,信仰馬列主義的解陣執政黨與反政府武裝組織抵運開始了長達16年的戰爭。持久的內戰幾乎摧毀了這個國家的一切,使之陷入瀕臨崩潰的邊緣,幾百萬人流離失所,另有150萬難民流落鄰國。基於此,傳統的民族定義已逐漸模糊,而以曆史上民族遷移或抵禦外族入侵所形成的集團聯盟下結論也失去意義。所以,現在的民族分類更多是依據語言的差異、地理條件、甚至包括政治信仰和階級結構來劃分。在洋洋大觀的世界各民族中,民族服飾是該民族世代流傳並具有鮮明特色的不同其他群體的著裝區別,而這一點在南部莫桑比克並不明顯。
最令莫桑比克人驕傲的莫過於馬孔德民族,這個居住在北部高原與坦桑尼亞交界處的民族是一個英雄的民族。從最早的阿拉伯人入侵到後來葡萄牙人的殖民統治,馬孔德人總是率先為獨立進行不屈不撓的鬥爭,尤其是在他們的土地上打響了莫桑比克解放戰爭的第一槍,更為馬孔德民族贏得崇高的榮譽。而今,戰爭的硝煙早已散盡,馬孔德人又以其精湛的木雕、象牙雕刻技術聲名遠揚。
在葡萄牙人尚未完全進行殖民統治前,莫桑比克南部地區是聰加人的聚居地,其分支民族包括榮加、德約加(Djonga)、蘭加魯(Hlanganu)、畢拉(Bila)、恩瓦魯古(Nwalungu)、倫圭(Hlengwe)和茨瓦(Tswa)族。榮加族是其中最大的一個分支民族,經常與周邊民族上演一幕幕侵略或被侵略的部族衝突曆史劇。二百年前,祖魯族(Zulu)隻是南部非洲眾多部族中的普通一員,到了19世紀初期,夏卡(Shaka)成為祖魯人的勇士國王,並用強大的軍事力量迅速擴張,統一了周邊國家,在印度洋沿岸建立了祖魯王國,至今祖魯族仍然是南非勢力最大的民族。夏卡國王的南征北戰造成當時嚴重的社會動蕩,成千上萬的人們無家可歸流離失所,向北甚至影響到肯尼亞。為躲避戰火,一部分恩古尼族(Nguni)人逃進莫桑比克,融入各地的部族中。今日的恩古尼後人居住於萊邦博山脈邊緣處,,布熱河上遊以及太特省的安戈尼亞高原(Angonia Plateau)。同樣為免遭與強大的祖魯軍隊發生衝突,索尚加內酋長(Chief Soshangane)率領他的臣民由南至北遷移至莫桑比克境內,征服了榮加族,但與祖魯人的戰爭終未避免。1828年,索尚加內酋長帶領他的勇士與渡過龐戈拉河(Pongola River)的一支祖魯王指揮的軍隊展開激烈的廝殺,令他驚奇的是他居然擊退祖魯王,取得了勝利。此次戰鬥致使這位祖魯王招來殺身之禍,同年被其兄長謀殺。消息傳來,尚加納人歡呼雀躍,索尚加內酋長的長矛在莫桑比克的晴空中閃爍出更亮的光芒。從此,他的人民在莫桑比克南方落地生根繁衍生息並日漸昌盛,索尚加內酋長也成為尚加納人的民族之父。
語言與宗教
莫桑比克的官方語言是葡萄牙語,各部族又有自己的語言或地方方言。全國約有13種較有影響的民族語言,粗略劃分為:南部地區的尚加納、榮加和茨瓦語;中部地區紹納、塞納、尼揚加和恩多語;北部的馬庫阿、洛姆埃、休阿博、堯、馬孔德和斯瓦西希裏語(Swahili)。斯瓦希裏語廣泛存在於非洲東部國家,是非洲最大的地區語言之一,操此語言的人口數量穩居東非第一。在莫桑比克,說斯瓦希裏語的居民主要分布在北至魯伍馬河、南到莫桑比克島之間的沿海地區。雖然葡語是這個國家的官方語言,但它多存在於城市中並作為教育、商業和技術語言廣泛使用,小城鎮的居民、鄉下的農民以及大城市未受教育的市民在日常生活中則普通使用民族或地方語言。
葡萄牙語和法語、西班牙語、意大利語同屬拉丁語──種古代羅馬使用的語言,這就是為什麼該幾種語言無論是語法結夠上還是單詞拚寫中皆有許多神似的地方。現在世界上使用最廣的英語語言,估計有超過40%的單詞是來源於法語或拉丁語係中其它語種,約有幾千個單詞與葡語的寫法相同,但發音略有區別。現非洲大陸運用最廣的是英語,主要分布在東部和南部非洲;法語次之,多集中於中西部非洲;除莫桑比克外,安哥拉(Angola)、幾內亞比紹(Guinea——Bissau)、佛得角(Cape Verde)、聖多美和普林西比(Sao Tome and Principe)也是以葡語為官方語言的非洲國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