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8章 國情概況(2)(2 / 3)

非洲人民的解放鬥爭正處於美蘇對峙的冷戰時代。為在非洲大陸推行馬列主義和建立社會主義國家,前蘇聯不遺餘力地幫助非洲人運動組織進行民族解放的正義鬥爭,坦桑尼亞是當時非洲地區的紅色總部,朱利葉斯尼雷爾(Julius Nyerere)也成為該時代的風雲人物。早在1958年,前蘇聯人就在坦桑尼亞開始訓練莫桑比克遊擊隊,這些隊員以坦桑尼亞為基地,秘密越過坦莫交界處的魯伍馬河(Ruvuma River),襲擊馬孔德高原(Makonde Plateau)上的白人定居者。1962年6月25日,在坦桑尼亞的首都達累斯薩拉姆(Dar es Salaam)市,莫桑比克3個反殖民統治組織合並組建了莫桑比克解放陣線武裝組織(簡稱解陣,Mozambique Liberation Front,簡寫FRELIMO)。1962年9月,解陣召開第一次代表大會,選舉愛德華多蒙得拉納為第一任主席。7年後,他被葡萄牙秘密警察暗殺(死於郵寄炸彈),薩莫拉馬歇爾(Samora Machel)接替其職並成為莫桑比克獨立後的第一任總統。

解陣成立之初,想通過非暴力運動和談判的方式來達到結束殖民統治目的,事實證明這條路根本行不通,當警察血腥鎮壓洛倫索─馬貴斯市港口罷工工人後,終使解陣黨成員們認識到武裝鬥爭是解決問題的唯一方式。1964年9月25日,250名解陣戰士於阿爾及利亞(Algeria)和埃及(Egypt)接受訓練後秘密潛回魯伍馬河南岸,成為莫桑比克人民解放武裝(Popular Mozambique Liberation Forces)的主力隊員,在解陣的領導。

下,於德爾加杜角省一個叫薩伊(Chai)的地方舉行武裝暴動,打響了莫桑比克民族解放戰爭的第一槍。

為撲滅殖民地人民革命的火種,葡萄牙政府將駐守在葡屬東非的軍人從1961年的4,000人猛增至1964年的35,000人,白人定居者被召集起來進行軍事訓練以加強防範措施,魯伍馬河南岸與坦桑尼亞長達700多公裏交界處的居民也被迫向南遷移,留下一條長長的真空地帶。但是,解陣武裝力量及遊擊隊員並未如殖民軍官預想的那樣從坦桑尼亞偷襲過來,而是從莫桑比克本土伏擊葡萄牙巡邏兵,進攻防守薄弱的據點,破壞交通和通訊設施等,然而化整為零,分散於蒼茫的馬孔德高原上土著居民之中。

最初幾年,解陣采取的是遊擊戰術,活動於西北部最偏僻的高原和山區。葡萄牙軍隊的武器裝備和軍需物質來自於美國、西德、英國、南非殖民當局和其它北大西洋公約組織(North Atlantic Treaty Qrganization)成員國,解陣的武器主要來源於前蘇聯和中國,雙方軍事力量對比懸殊,但後者的解放運動是人類正義的鬥爭,有全莫桑比克人和世界人民的支持,是任何勢力也阻擋不了的世界潮流。1968年,解陣召開第二次代表大會並宣稱已解放了包括太特省在內全國五分之一的土地,今後將繼續采用靈活的戰術,在遊擊戰中消滅敵人,擴大自己的革命隊伍。1971年,解陣的軍隊迅速壯大,開始在哈拉雷(Harare)通往布蘭太爾(Blantyre)途徑莫桑比克的公路上設防,打擊白人的運輸車輛,切斷這條殖民者之間重要的交通補及線。1972年,解放軍在貝拉通向太特的火車鐵軌上埋雷,馳名的戈龍戈薩自然保護區(Gorongosa Reserve)也因遊擊隊的破壞活動成為旅遊者的禁地。1974年早期,解陣的勢力已擴展至馬尼卡省和索法拉省,鐵路線兩邊的一些白人定居者被打死,貝拉市的鐵路工人也開始了大罷工,戰火首次燒到了白人殖民者居住的心髒地帶。

1926年發生在葡萄牙的軍事政變改寫了莫桑比克的曆史,而1974年4月葡政壇的風雲變幻又改變了許多莫桑比克人的命運,為獨立運動的勝利帶來新的契機和曙光。這一年,由左翼人士組成的葡萄牙政府控製了局勢,成為國家的最高決策者。這是一個較為開明的政權組織,決定對原葡屬非洲殖民地實行“非殖民化”。在隨後的5個月內,葡新政府與解陣領導人頻繁會晤於讚比亞(Zambia)的首都盧薩卡(Lusaka),商談停火協議和莫獨立事宜。1974年9月7日,雙方簽署了關於莫桑比克獨立的>( LusakaAccords),9月20日成立以莫解陣為主體的過渡政府,其中包括6名解陣領導人成員和3名葡萄牙代表。葡駐莫桑比克“海外省”省長(或稱總督)被召回裏斯本,監獄裏的政治犯人也得到釋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