犯罪係美劇在技術上的理想化並不影響它對案件分析的一絲不苟和對觀眾在犯罪刑偵知識方麵的普及。劇情中的很多案件還是借鑒的真實案例,如我們最愛的《犯罪心理》的第二季21集的案子就是由澳大利亞一個叫“The backpacker killer”(背包客殺手)的案子改編的。
據美劇迷們分析,美劇中越是遠離我們生活的題材越是能提供豐富的知識補充,尤其是冷知識類。
“看了Bones對於人的各種奇怪死法了然於胸啊!”
“看了曆史劇學到了很多別人不知道的八卦~”
“看實習醫生格蕾知道了怎麼分辨老年癡呆症患者。”
“看Criminal Minds學會給人側寫——”
“看BONES學會看X光片。”
“看夏洛克學會係圍巾。”
“看權力的遊戲學會分辨狼和哈士奇。”
“看Dexter知道了如何掩蓋犯罪現場和毀屍滅跡~”
文化牌——“打破文化屏蔽者”
《紐約時報》曾將美劇字幕組稱為“打破文化屏蔽者”,由此我們可以看出現今美劇代表的新潮和衝擊和其在文化上的相對優勢地位。
在文化隔膜這件事兒上,美劇是毫不操心的。既然“文化衝突”不可避免,那麼刻意地突出文化差異性就顯得非常“討巧”了。如我們經常看到美劇中的主角們經常穿鞋上沙發,好像猴子蹲在山坡上一樣,不禁發問——這難道就是它們擺脫了歐洲傳統束縛向往自由自在生活的體現?還是說確實不用擔心鞋底有灰?
美國本身就是多重文化聚集之處,世界上恐怕沒有任何一個國家像美國一樣“雜”。因此,對於善於講故事的美國人來說,將文化差異性和融合彙集在美劇中集中展現,是一件再自然不過的事兒了。
例如美劇中的中國元素,除了Maggie Q在《尼基塔》中穿著性感泳衣玩槍耍飛刀秀功夫外,還有《緋聞女孩》第一季中出演Blair跟班之一的Katy Farkas,這個中國女孩在劇中如魚得水,發生在她身上的故事也從側麵反映了美國大眾對由中國血統的學生的態度。不過中國元素在美劇中大多還屬浮光掠影,如《生活大爆炸》中每周六都是宅男們的中餐日,Sheldon和他的小夥伴們隔三差五就蹦出兩句驢唇不對馬嘴的中文以示學習成果。此外,中餐的出鏡率也很高,很多美劇中的中餐都以外賣盒飯的形式出現。如《生活大爆炸》中謝耳朵經常抱著一個上麵印著紅色的塔的小紙盒子吃呀吃。後經筆者查,發現這些小盒子屬於fold-pak這個外賣紙盒生產商。
再如,《摩登家庭》算是融合了各種美國的家庭形式和文化,包括近年來好多家庭領養華裔小孩的現狀,比較貼近現實。這部片認真看的話,也能了解好多美國人在親情、家庭、後代教育方麵的態度。
有人說:“能夠沉浸在美劇裏的中國觀眾都有開拓自己眼界的願望和需求。”也許中國年輕一代麵對生活的壓力,需要美國人一樣的自由和灑脫。這種“不謀而合”的心境使得我們對生活的憧憬和寄予能夠在美劇裏得到釋放,美劇迷們從某種程度上講是“將自己的生活移情在美國社會生活中的一群人”。
美劇不屬於現實生活的一部分,它理想化地表現了地球另一端人們的思考方式和文化模式,然而無論美劇將現實如何“變臉”,它對文化的詮釋都應得到肯定,那就是——學會尊重個體的選擇遠比找出文化的差異更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