憑什麼對外國做的《中國菜》嗤之以鼻
樂事
作者:邢大軍
近期美國12歲少女艾莉森·古德演唱的《中國菜》在網絡上意外走紅,很多國人便立時來了精神,不斷把人家的歌曲歸為神曲範疇,而且還大肆挑歌曲中的毛病,諸如“歌詞愚蠢、硬傷多”的刻薄話就全出來了,全然不給人家外國小蘿莉麵子,總之一句話:《中國菜》不是我的菜!
當然,這道《中國菜》也的確有些不著調,尤其是淺淡的歌詞更是不著四六,通篇都是“我愛蛋卷,我愛雲吞,我愛幸運餅,我愛米飯,我愛麵條,我愛炒麵……”這都哪跟哪啊,一水兒都是主食,一點兒配菜都沒有,吃多了隻會發胖,營養失調。由此,倒也難怪很多國人對她的口味嗤之以鼻。的確,這沒見識的小蘿莉根本就不懂什麼是“中國菜”,說她是對中國菜的調侃都不夠格。中國菜博大精深,相信這小蘿莉及其代表的一些老外,即便是窮盡一生也不會明白當下中國菜中的極品:瞎菜、歇菜、暈菜……
據報道,艾莉森演唱的《中國菜》在網絡上可謂瞬間走紅,歌曲MV在Youtube24小時的點擊率破了200萬!這哪裏是想品嚐中國菜,分明是搶洋快餐嘛!
外國人一定不懂中國菜,也弄不出真正的中國味兒,這毋庸置疑。但我們自己就懂嗎?在當下現實中,滿眼充斥著以滿漢全席名義出鍋的折籮,或是把折籮當成滿漢全席來兜售,流行音樂的創作現狀即是如此。很多歌曲的表述和內涵,甚至還不如這曲《中國菜》來得簡單明了,至少她的《中國菜》夠明朗,也夠年輕。
隸屬於流行文化的流行音樂,曆來主流都該是屬於年輕人和少年情懷,但現如今的流行音樂卻呈現一派老態。
老了的標誌是什麼?食欲下降、行動緩慢、睡眠減少、頭發變白、夜尿頻多等等。身體機能老化可以靠外界幹預來延緩,如果是心態老了,那才是不可逆的。時下歌壇正處於這種全麵老化的狀態,要麼是喜歡嘮叨,要麼就是頹靡囈語。
日前,唐朝樂隊推出第四張專輯《芒刺》,專輯標題取“芒刺在背”之意,希望通過搖滾樂,映射現代中國人的生存狀態。專輯內的歌曲如《麋鹿的眼淚》《斑馬線》《大象不抱怨》《睡蓮》等以大家熟悉的動植物為題,表達對和平的呼喚,與對社會的警醒,以及人應如何與自然和諧相處。你聽,曾經的唐朝樂隊一向出世,如今入世,如芒在背,坐臥不寧,如鯁在喉,不吐不快。
另一則新聞是《中國最強音》冠軍曾一鳴推出一首老歌新唱《不值得》。這首陶喆、王力宏等唱過的歌曲經曾一鳴重新演繹後立即盤踞各大新歌排行榜前列,不僅受到業內的一致好評,更是在廣大粉絲內部掀起了一陣複古風。你看,身未衰,心已老,幽怨自憐。年輕一代看似入世,實則進入了一種不能自拔的自我五迷三道。
很多年輕人已經喪失年輕情懷,沒經過哀樂中年,就已經直接學會嘮叨。相較之下,美國小蘿莉的《中國菜》才是時令鮮蔬,才是真正稀缺。當然,究其原因,這是另外一個超越娛樂的話題,不說也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