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爸爸去哪兒》教我們把心靈放空
樂事
作者:鬱傑
“一閃一閃亮晶晶,滿天都是小星星。掛在天上放光明,好像你的小眼睛。”這首外國兒童歌曲,是上小學時英文老師教的。因為入學早、年齡小,8歲時學會的這首歌,至今也是我唯一能唱下來的外文歌。“老爸老爸我們去哪裏呀/有我在就天不怕地不怕/寶貝寶貝我是你的大樹/一生陪你看日出/你拚命發芽我白了頭發/一起寫下一撇一捺……”隨著湖南衛視明星親子真人秀節目《爸爸去哪兒》的熱播,仿佛霧霾都市裏的一縷新風,這首同名主題曲也迅速熱絡起來。
《爸爸去哪兒》原版模式購自韓國MBC電視台的《爸爸!我們去哪兒?》,原版本的節目形態為五位明星父親與自己的子女一起到偏僻的村莊或是條件較為惡劣的環境下生存數日,或是過夜旅行體驗過程。在尊重原版的情況下,湖南衛視版增加了側重考驗明星帶孩子的能力,以親子互動為主旨,向觀眾傳遞正能量,讓更多的人更加重視親子之間交流與互動的內容。短短三天兩夜,成為平日裏很少有機會待在一起的父子(女)拉近距離的難忘時光。
一檔節目的火爆,業內外一定會有各種各樣的分析和探究,當然也會各有各的道理。一個不爭的事實就是,當今無論是在繁華都市還是曠野鄉村,我們的孩子都很大程度上生活在孤寂的自我世界。老人們在獨處,大人們在勞碌,年輕人在奔波,而這一切似乎都沒有耽擱娃兒們每時每刻都在拚命發芽,可吹綠他們的春風還和煦嗎?照耀他們的陽光還燦爛嗎?哺育他們的河流還純淨嗎?這一切有誰敢拍著胸膛打保票?
當然,即便到地老天荒,柔軟心地的保有和善良心靈的放大,從來都是人們由衷的向往,而從良從善的願望,一直也是正常社會的總體趨勢。婆娘都是人家的好,孩子都是自己的親,雖然是一句戲謔的調侃,但真的道出了普羅大眾的樸素心聲。都市生活的老死不相往來與關心他人比關心自己還重的心理較量,最終抵不過對外麵精彩世界的好奇和對別人家娃娃的評說。這也應該是《爸爸去哪兒》這檔節目定位成功的原因之一吧。
還有一個重要的問題,似乎在大街小巷津津樂道時容易被忽略,那就是節目裏的爸爸都是各自行當裏的大咖,而攫取人們眼球的五個娃娃,個個都是頂級小蘿莉與極品小正太,這一點,節目主創可絲毫沒含糊。試想,如果是普通街巷的小豆點兒還會有這樣的效果嗎?即便是明星大腕家養下的小淘氣兒和小事媽兒,怕是也整不出這般動靜。
讓我們回到節目本身,電視作為大眾傳媒最具影響力的工具,各台之間的競爭可以說充滿了隱形的硝煙,而相互間還能保持你方唱罷我登場的節奏,應該承認主政者自覺不自覺地都在發揮其窄眾功能,綜合的,大型的,全景式的,照顧到社會各個層麵的節目越來越得不到普遍的叫好,這也是包括央視和各大衛視每年春晚都屢被詬病的緣由之一。其實道理很簡單,形式邏輯一個基本的定律是,外延越大,內涵越小,二者就是這樣令人不悅地呈現反比關係。
我們不妨假設,如果讓《爸爸去哪兒》這類節目擔當起把我們的身心放飛到空靈世界的重任,該是怎樣的結果?既然沙漠浩瀚,既然孤島猶存,那麼就讓我們守護住點點綠洲上那每一片柔然心境吧,因為這小小的一絲雲霓,彌足珍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