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論互聯網特性的雙重性(2 / 2)

四、活動空間的虛擬性

網絡空間相對於物理空間而言,虛擬性是其最明顯的特征,但這也為網絡道德缺失提供了條件。現實生活中人們非常注重的姓名、年齡、性別等最基本的個人信息,在網絡世界裏都可以虛擬。在這片個性至上、自我主導的樂土上,人們無拘無束的享受著自由所帶來的刺激和新鮮感。缺乏政府嚴格的管理,沒有網絡時時的監督,亦沒有道德倫理的約束,大學生這個人格還不健全的群體極易受到網絡上不良因素的影響,放縱自己的言行,甚至導致不可逆的結果。

五、溝通過程的交互性

網絡最基本的功能之一就是溝通交流,BBS、MSN、QQ等聊天軟件也是人們最常用的的工具。人際互動是指“人與人之間在社會空間中的溝通與交流過程,即人與人之間交換資源、傳遞信息、交流感情和溝通思想的過程。交換、交流、溝通和互動是人之為人的一個基本的特質”。網絡之所以風靡全球,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它不同於報紙、雜誌、廣播、電視等傳統媒體那種單一的傳播方式,互聯網具有雙向互動性,不僅可以聊天,還可以語音、視頻等,滿足了傳者和受者同時間進行溝通交流的需求。

六、信息傳達的即時性

網絡優於傳統媒體的因素還在於它的即時性、快捷性。汶川地震發生後,這則消息第一時間便被在微博上廣為傳播,以便於救助工作的即使進行。互聯網的信息傳播過程是依據功能完善的網絡傳輸協議,利用雙絞線、光纖、無線傳輸媒介等經過電路的調整和變化實現網絡資源共享以及信息交換的通信過程。網絡的傳播和製作可以在同一時間進行,不受任何時間、空間和周圍環境等因素的限製,這就遠比首先需要信息采集,再進行後期加工製作的傳統媒體的時效性強很多。人們可以在第一時間了解全世界的新聞時事,也可以在第一時間和朋友分享自己知道的最新趣事,這為人們提供了快捷方便而又豐富多彩的生活。

七、傳播結果的不可控性

浩如煙海的網絡世界,使人們在瀏覽網頁時,也會接觸到與凶殺暴力、淫穢色情等有關的不健康信息,不經意間,這些信息就已被植入大腦。無論是未成年人還是如今的高知識分子人群,因網絡犯罪的案例層出不窮。各種凶殺案、強奸案,因上網引起的盜竊案等,在近年來逐漸增多。隨著網絡的普及,人們隨時隨地可以隨心所欲地接收和傳播信息,網絡利用率被增加的同時,因網絡引起的犯罪也急需整治和管理。

由此可見,計算機網絡作為新時期風靡全球的通訊工具,為人類社會帶來了前所未有的進步和發展。互聯網的多種特性在發揮巨大功能的同時,也影響了人們生活的正常進行,這也是很多社會問題產生的根源。在網絡社會裏,沒有法律的約束,沒有強製性的手段,網絡社會的秩序便不能得到維護。同樣,沒有道德的準則和規範,網絡社會的秩序不能得到維持,網絡犯罪活動也不能從思想上得到根治。隻有每個網絡主體的參與者自覺地遵守網絡道德,才能避免網絡道德缺失行為的出現。因此,網絡道德建設為網絡社會的健康有序發展提供了保證。加強政府管理、網絡社會的道德構建和網民主體的自身素質已然迫在眉睫。

基金項目:

“文化強國”背景下中國傳統道德文化在思想道德教育中的運用研究,項目編號:2012ZXSK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