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9章 精神內守調控法(1 / 1)

經典說法

“精神內守,病安從來”是《內經》所倡導的一條重要養生原則。人們在日常生活中應對自己的思維活動和精神心理狀態不斷進行自我調整、自我控製和自我鍛煉,使精神活動與外在環境和人體自身保持著平衡和協調,以實現養生的最終目的。

養生秘訣

控製情緒:《內經》說:“不時禦神,務快其心,逆於生樂,起居無節,故半百而衰也。”意思是說,為貪圖一時的快樂而違背生活規律、不善於控製自己的精神情緒,必然導致精神的過分耗散,從而引起氣血的大量損耗,嚴重影響身心健康,非常容易使人過早地衰老。生活中的事實也證明,一個人若不善於控製、駕馭自己的情緒,經常大哭大鬧、喜笑過度,是不可能長壽的。

勿施嫉妒:“高下不相慕”是《內經》裏的一句重要養生格言,意思是說人們不要因為社會地位高低不等而相互羨慕,應各自安心於自己的本位。現代研究表明,羨慕乃至嫉妒別人的地位、名聲、才華、品德、成就、外貌等等,必然會使人心情抑鬱、情緒煩躁,進一步引起一係列生理變化,如交感神經興奮性增強、血壓升高等,導致免疫功能紊亂、神經功能失調,嚴重影響身心健康。消除嫉妒的根本方法是樹立正確的世界觀,加強內心修養,把羨慕的情結轉化為追趕的動力。

少私寡欲:《道德經》中的養生觀是“見素抱樸,少私寡欲”。少私是指要減少私心雜念,寡欲是指要降低對名利和物質的貪欲。《內經》則指出,養生者必須做到“恬淡虛無”“誌閑而少欲”。《太上老君養生訣》更明確地指出:“且夫善攝生者,要先除六害,然後可以保性命延駐百年。何者是也?一者薄名利,二者禁聲色,三者廉貨財,四者損滋味,五者除佞妄,六者去妒忌。”接著又進一步指出:“六害不除,萬物糾心,神豈能內守?”由此可見,要做到內守精神,就必須加強個人內在修養,少私寡欲,真正戒除擾亂心神的名利、聲色、貨財、滋味、佞妄、妒忌。

箴言:謹修爾身,慎守其真,還以物與人,則無所累矣。

(戰國·莊周《莊子·渙文》)

語譯:要十分謹慎地修養自己的身心,小心謹慎地守住自己真元的心神,將一切身外之物交還給他人,則自己也就一身輕爽而無累贅之牽累。

延伸閱讀

《養心說》指出:“未事不可先迎,遇事不可過憂,既事不可留住,聽其自來,應以自然,任其自去,忿憤恐懼,好樂憂患,皆得其正,此養心之法也。”意思是說,對日常生活中沒有發生的事情不要過早地擔憂,發生了的事情不要過分地擔憂,往事由其過去、來者任其自然,處事不驚、臨危不亂,在任何複雜的問題麵前都要保持一種穩定的心態和達觀的態度,順應事物的自身規律來解決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