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典說法
所謂清靜養神是要求人們保持精神情誌的淡泊和寧靜,通過神氣的清淨、雜念的去除來內存真氣。老子根據“清靜無為”的思想,極力主張“致虛極,安靜篤”,排除雜念,始終如一地堅守清靜,以使神氣靜而不躁;莊子繼承了老子的靜神思想,認為靜和無為能使人達到長壽的境界。《內經》提出了靜神防病的思想,如“靜則神藏,躁則消亡”,“恬憺虛無,真氣從之”。清靜養神確是心理養生的重要方法。
養生秘訣
抑目靜耳:耳、目是人體接受外界刺激的主要器官,受著神的控製和調節。“抑目靜耳”的養生理論是告誡人們不要亂視妄聽,過多地接受外界不良信息的過多刺激,以免擾亂心神、耗傷心氣。老子曾說:“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如果“目視玄黃,耳務淫哇”以至亂視雜聽會使人耳目過度使用而難以察音辨色、耗傷神氣。因此,傳統養生理論認為,目清耳靜則神氣內守、心神不勞;目馳耳躁則神氣煩勞、心神難安。《老老恒言·燕居》指出,在“抑目”和“靜耳”之中,“抑目”具有更重要的靜神養生意義。年老者豐富的閱曆容易使其思緒萬千、浮想聯翩、心神難靜,為此,《千金翼方·養老大例》強調指出:“養老之要,耳無妄聽,口無妄言,身無妄動,心無妄念,此皆有益老人也。”
凝神斂思:養生理論認為,神貴凝而惡亂,思貴斂而惡散。孫思邈在《千金要方·道林養性》中指出:“多思則神殆,多念則誌散,多欲則誌昏,多事則形勞。”《醫鈔類編》裏也說,養心可以使人精神凝聚,精神凝聚則人體的真氣易於聚集,真氣集中則體質康健。每天多思煩惱、神不守舍很容易使人變老。由此可見,凝神斂思是保持思想清靜、靜而藏神、養生保健的一種重要方法,因此呂洞賓“寡言語以養氣,寡思慮以養神”的養心斂神方法值得提倡。
神氣入靜:通過靜坐、吐納、調息、理氣等方法來調整人體的精神狀態,促進神氣入靜。《養生四要》裏說:“人之學養生,日打坐,日調息,正是主靜功夫。但要打坐調息時,便思要不使其心妄動,妄動則打坐調息都隻是搬弄,如何成得事。”靜神和調氣是主要目的,堅持練習,有利於心理健康。
箴言:清虛靜泰,少私寡欲。
(三國·魏·稽康《養生論》)
語譯:心思清靜、行為安詳,絕少私念、無多嗜欲,則多心寧人壽。
延伸閱讀
西漢時期的劉安非常重視靜神,在《淮南子·原道訓》中說:“人生而靜,天之性也。”他指出,“夫精神氣誌者,靜而日充者以壯,躁而日耗者以老”。清代養生家曹庭棟也明確指出,“養靜為攝生首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