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6章 七情相克調控法(1 / 1)

經典說法

人的喜、怒、憂、思、悲、恐、驚七種情感就像自然界陰晴冷熱的氣候變化一樣,屬於正常現象。但是,如果外界刺激過於強烈,情緒反應過於激烈,出現諸如狂喜、盛怒、驟驚、大恐等突發性激烈情緒;或者七情持續時間太長、過久,如久悲、過於思慮、長期情緒不佳等,都可以誘發多種病患。《內經》明確指出,“喜怒不節則傷髒”。具體地說,過怒傷肝、過喜傷心、過思傷脾、過憂傷肺、過恐傷腎。古代醫家主張,利用七情之間的製約、克製關係來轉移和幹擾對機體有害的情誌,借以達到調暢情誌的目的。

養生秘訣

喜傷心者,以恐勝之:中醫認為,心在誌為喜,屬火;腎在誌為恐,屬水。腎水製心火,故恐可以製喜。即以恐怖的言語或情境來治療大喜過度引起的興奮、狂躁。

思傷脾者,以怒勝之:利用發怒時肝氣的升發作用來解除體內氣機鬱結、平衡陰陽的一種療法,適用於長期思慮不解、氣結成疾,或情緒異常低沉者。

悲傷心者,以喜勝之:這是以喜悅之事、愉悅之言來治療由於過分悲傷而導致的情緒低沉、鬱鬱寡歡等。

恐傷腎者,以思勝之:中醫認為腎在誌為恐,屬水;脾在誌為思,屬土。土克水,故思慮可以製約恐懼。“思則氣結”,可以用思這種情誌來收斂渙散的神氣,使病人主動排解某些不良情緒,以達到調暢情誌的目的。因恐懼而引起的疾病,可以用“深思”的方法來治療,從而消除恐懼、緊張的心理狀態,恢複健康。

怒傷肝者,以悲勝之:中醫認為,肝在誌為怒,屬木;肺在誌為悲,屬金。金克木,所以悲可以製約怒。《內經》認為“悲則氣消”“悲勝喜”。故當人大怒致病或大喜過度時,可以設法促使病人產生悲哀的情緒,以抑製興奮的情緒,從而達到治愈疾病的目的。

箴言:大怒不怒,大喜不喜,可以養心。

(明·錢琦《錢公良測語》)

語譯:碰到有的事你本來急待大發脾氣的時候,你就要想到“戒怒”二字而將怒氣壓抑下來並一笑置之;如你遇到有大喜大樂事情時,就要想到“慎喜”二字而將喜事衝淡。類此戒怒、慎喜的做法,能使心神寧靜恬淡,是符合養生原則的。

延伸閱讀

曾有一新狀元告假返鄉,途中突然病倒,請醫生診視。醫生看後說:“你的病治不好了,七天內就要死,快趕路吧,抓緊點可以回到家中。”新狀元垂頭喪氣,日夜兼程趕回家中,七天後安然無恙。仆人進來說:“那位醫生有一封信,要我到家後交給您。”信中說:“公子中狀元後大喜傷心,不是靠藥所能治愈的,故以死恐之,所以治病也,今無妨矣。”

有一位青年秀才,新婚妻子突然亡故,整日哭泣悲傷,終致患病,久治無效。名醫朱丹溪為他診脈後說:“你有喜脈,看樣子恐怕已有數月了。”秀才捧腹大笑說:“什麼名醫,男女都不分,庸醫也!”以後每想起此事,就會自然發笑,並經常把它作為奇談笑料告訴別人,與眾人同樂。漸漸地,秀才心情逐步開朗,食欲增加,病也痊愈了。這時,朱丹溪才告訴他這是以喜樂製勝悲憂的療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