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5章 內濕不去,好風水不來(2)(1 / 3)

半年後,她基本形成了良好的飲食習慣,也學會自己根據需要製訂飲食食譜,還學會了常見病刮痧方法。

濕困下焦,吃西瓜翠衣、冬瓜燉豆腐海帶

無論是內濕還是外濕,都是風水裏的大忌,一定要想法避之。濕邪一旦困在下焦,對於男人來說,那就意味著痛苦:小便渾濁不利,大便黏滯不爽。

現在社會中,男科疾病越來越年輕化。生活中引起小便不利、尿色和尿味異常的因素很多,隻要我們常保健,提前預防,對身體是很有好處的。

有的男性朋友,一喝水就想去廁所,還感覺小便不太利索。到醫院檢查,各項指標也很正常,沒有器質性病變。他們就會很苦惱,久而久之,常常會導致心理負擔。

前段時間有個朋友來找我,也是因為有了這方麵的病,想讓我給他開個方子調理調理。我認為他是由於濕困下焦所致,就建議他食療,他同意了。於是給他製定了一套食療的方案:

1.取等量薏米、赤小豆、黑豆、黑米、枸杞,打成粉熬粥代替早餐;

2.用冬瓜燉豆腐海帶,每天一次,堅持一周;

3.夏天每天吃西瓜(當時是西瓜旺季)500克,把西瓜皮啃幹淨。其實紅白相間的地方是中藥材——西瓜翠衣,又叫天然白虎湯,利水利尿效果很好。

這套食療方裏,都是補腎、利水、祛濕的食物。

一星期後,他給我說,沒想到,就吃飯,還能把病吃好,還不好意思地跟我說:“吃了西瓜皮後,小便明顯利索了。”

濕困下焦容易導致小便不利,這是由於濕邪的性質導致的。首先,濕邪比較重濁,流到三焦的下焦時,就容易造成小便渾濁、不利。另外,濕邪還具有黏滯的特性。所以很多人小便不利的時候,大便也會黏滯不爽,解大便的時候總感覺解不幹淨,衝馬桶的時候也衝不幹淨。

中醫認為,濕邪屬於陰邪,它會損傷陽氣,使人頭重身困,四肢酸楚,渾身沒勁兒;如果流注關節,還會有關節酸痛、沉重、活動不利、痛處不移等症;若濕流下焦,則小便混濁、不利、大便溏泄。而且這類症狀,持續的時間較長,纏綿難愈,如風濕病、濕溫病等。另外,濕性容易往下走,對人的下半身不好。《素問·太陰陽明論》中就說:“傷於濕者,下先受之。”

中醫裏還有“濕勝則陽微”之說,認為如果濕邪鬱遏使陽氣不伸,那就應該用化氣利濕、通利小便的方法,使氣機通暢,水道通調,這樣濕邪可從小便而去,濕去掉了,陽氣就通了。因此,男性朋友若出現小便不利的症狀,應該引起重視,否則時間長了會造成陽氣不足,從而導致體內陰陽失衡。

濕困皮表,換個幹燥居所

濕邪為中醫病因之一,濕為長夏的主氣,與脾土相應。濕邪有阻遏氣機、易傷陽氣之性,其性重濁黏滯,且有趨下之勢,是健康風水之大忌。把濕邪趕走,給自己重新注入活力吧。

生活中很多人,總是感到渾身酸沉,雖然沒有幹活,但還是覺得累。每天晚上覺睡得挺好,可早上總覺得累。

這種人常常伴有舌苔發膩、手指肚發紅等典型的濕困皮表經絡的表現。每次遇到這樣的病例,我都會先調查他們的飲食習慣和結構,結合他們的喜好,製定他們本人能堅持的食譜,根據他們身體不適的症狀,來給他們製訂詳細的方案。

濕證可分為內濕和外濕兩類。一般把外界潮濕之氣侵入人體而發病稱外濕,多與季節、氣候環境有關;因飲食不節,損傷脾胃,以致脾陽不振,水濕運化失常,濕從內生而發病,稱內濕,其季節性不強,且多與損害脾胃的病因有關。

外濕,是“六淫”(風、寒、暑、濕、燥、火六種外感病邪的統稱)之一,在人體正氣不足,抵抗力下降時,就會成為致病因素,並侵犯人體導致疾病。最好的方法就是經常鍛煉身體,增強體質。

預防內濕,可以多吃山藥、薏米、扁豆、芡實、土豆、冬瓜等。這些食物生活中都很常見,最好能多吃。蒼術、白術、茯苓、防己、澤瀉等藥物也能祛內濕,我們可以選取其中的兩味來泡水喝。同時,注意以下六點能減少外感濕邪侵犯人體導致的不適:1.不要久居潮濕之地,盡量不要到外麵潮濕的地方勞作;2.濕氣大、陰雨天時不要常開窗,但最好仍進行通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