濕為陰邪,是因脾腎陽虛,運化失職,導致體內水液停滯而濕濁內生的病理變化。如果濕邪侵犯表皮,則會使人感覺頭重,困乏無力,四肢酸楚;如果滯留在經絡裏,淤滯在關節處,則會使關節酸痛,行動不便;如果濕侵下焦,則小便混濁、大便溏稀,如果是女人則帶下黏稠腥穢。
濕生長夏,運動最祛濕
長夏的時候,濕氣重,濕氣太重會使人困倦、身體四肢沉重、沒有食欲、手腳冰冷、皮膚起疹等,怎麼辦?動能生陽,一個最簡單的辦法就是多運動。
我外婆家在南方,他們過端午節,除了賽龍舟和吃粽子,家家戶戶門口都會掛一把佩藍、石菖及艾葉,等端午結束了,還會取下用來沐浴。那時候我問過很多次,外婆說我小,跟我講了也不懂。
等我上了小學,天天叫著“相信科學”,於是我就認為那樣做是他們太迷信。可後來我長大了,才明白那不是迷信,而是自古以來人們利用大自然中的事物來讓自己趨吉避凶的智慧。
風水學裏雖然認為,生活的環境裏有水的話,對健康非常好。但是,也不能接觸水過於頻繁,否則就不是好風水了。從中醫而言,濕為長夏的主氣。長夏季節天氣很熱、雨水很多、氣候潮濕,是一年中濕氣最重的季節,這時候的風水就不好。濕氣太重就會傷人致病,引起體內的不適。佩藍、石菖及艾葉等都是一些芳香、發汗及苦溫的藥材,是祛濕的法寶。在氣候回暖、雨水很多、濕氣很重、細菌病毒好發的五月端午,家家戶戶門口掛把佩藍、石菖及艾葉,取下後用來沐浴,就是取其消毒空氣、減輕濕邪之作用。
現在,我生活在城市中,我的身邊有很多人不僅僅在長夏季節會感受濕邪,有人因體質、疾病或少動、多吃、熬夜、壓力大等不良生活習慣,造成腸胃消化功能受阻,體內水分調控係統失衡,水分排不出去,也會在體內形成內濕,影響健康,出現困倦、身體四肢沉重、沒有食欲、手腳冰冷、皮膚起疹、臉上黏膩不舒服等問題,甚至出現腸胃炎現象。
我認識一位姓王的老板,他不喜歡運動,平時應酬很多,自己又特別喜歡吃肉。最近幾年由於工作壓力大,總是感覺特別容易犯困、四肢沉重、沒有食欲,胃腸的消化也大不如前。
其實,王老板就是典型的因少動、飲食不節及壓力造成的濕留體內形成的內濕。我於是就對他進行走罐治療。
治療了兩次之後,王老板就感覺四肢酸重的症狀減輕了很多,心裏很高興。後來我就把一些走罐的技巧告訴他和他的家人,讓他堅持經常走罐。
身體是我們自己的,健康還得我們自己埋單,體濕的朋友要想真正祛除體內濕氣,不能單純地依靠走罐,還得從改善生活習慣開始做起。1.勤運動。因為運動可以紓解壓力、活絡身體器官運作,加速濕氣排出體外。
2.飲食清淡適量。腸胃係統攸關營養及水分代謝,最好的方式就是適量、均衡飲食。
3.避開潮濕的環境。長夏多濕,是說長夏的時候外麵的風水不好。其實我們可以找出很多克製它的方法。如果我們沒有去理會,小病就會慢慢變成大病,讓我們有可能一病不起。但是,如果我們積極對待它,大病就會慢慢變成小病,然後逐漸康複了。其實轉風水、轉運氣就是這麼簡單。
濕邪怕光,要健康多曬太陽
濕邪其實最怕的就是陽光了,所以自古以來,風水師們都非常重視日照對健康的影響。風水書中就說:何知人家有福分,三陽開泰直射中;何知人家得長壽,迎天沐日無憂愁。如果你經常感受濕邪的話,最好也多曬曬太陽,家居之所也要注意通風、朝陽。
我剛進單位工作時,為了能夠做得好,我每天都會提前半個小時來上班。那時候總是會碰到清潔工王阿姨,漸漸地我們就熟悉了。後來我調到其他科室,因為工作忙,很少再看到她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