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年冬天,王阿姨的女兒找到我,說她媽媽身體不舒服,讓我幫忙看看。我看到王阿姨時,我們倆都很激動,她告訴我自己最近幾年一到冬天就會感到渾身沒勁,四肢沉重,沒有食欲,手腳冰冷,有時還會起一些小疹子。
聽她這麼說,再加上她一直在做清潔工作,我很肯定地告訴她:“王阿姨,你這是經常受外濕之邪侵襲造成的。”其實,數千年前中醫就提到氣候環境變化對身體產生的影響,其中“濕”被視為引發及惡化疾病的關鍵。在正常情況下,人體對於外界溫度、濕度變化有自然調節能力,但有些人因體質、疾病、不良生活習慣或者外感濕邪,如生活在氣候潮濕的風水環境中,久居濕地,或感受霧、露之邪,或涉水淋雨,或從事水中作業等,就會造成體內水分調控係統失衡,水分排不出去,影響健康。
此外,現代人少動、多吃、熬夜、壓力大,也會造成腸胃消化功能受阻,水分代謝失調。
體內濕氣過重,會讓人覺得困倦、四肢沉重、沒有食欲、手腳冰冷、皮膚起疹、臉上黏膩不舒服,甚至出現腸胃炎現象。
我知道王阿姨是個很節儉的女人,於是就給她用最經濟實惠又見效快的方法——刮痧來治療。主要就是在她的患病部位和四肢關節等處刮刮痧。
兩次之後,王阿姨就感覺四肢酸重的症狀減輕了很多,心裏很高興。我就讓她堅持經常刮刮痧。就這樣好幾年了,王阿姨腿腳筋骨還很好。
濕滯胃腸,食紅豆薏米粥、飲藿香正氣水
風水學認為,空氣中濕度如果比較高的話,就會增強機體的傳導功能,從而加速熱量的散發,導致疾病的產生。夏天得的感冒,中醫大多稱為“暑濕感冒”,即西醫稱為“胃腸型感冒”,此時應想辦法祛濕才是正道。
暑天中,濕易阻滯三焦,常見腸胃型感冒。一天,妹妹帶小外甥去上海看世博會回來,因為坐火車時間長,小孩餓壞了,到家後,就吃了過多東西,加上天熱勞累,半夜起來上吐下瀉,還發高燒,把妹妹嚇壞了。當時流行病很多,孩子又接觸過流動人群,她想去掛急診。我給孩子量量體溫,看看症狀,跟她說別著急,這是夏季常見的胃腸型感冒。接著,我給他用醫用酒精擦拭腋窩和腹股溝的淋巴結處,讓他喝兩支家裏常備的藿香正氣水,在大椎穴處給他放血拔罐。我跟妹妹說,看樣子是吃多了,先觀察觀察再說。不一會兒,孩子入睡了,燒也漸漸退去,到天亮時,還睡得很香。妹妹懸著的心這才放下。
暑濕感冒是仲夏很常見的病,多發生在暑濕較重的季節,易侵犯人體,症狀的主要特征體現在暑與濕上。在調理上,我們常常把藿香正氣水作為首選。
藿香正氣水是一類臨床常用的中成藥,原方出自宋代的《太平惠民和劑局方》。這個方子由藿香、蘇葉、茯苓、白芷等藥物組成,有解表化濕、理氣和中之功,多用來治療發熱惡寒、頭痛、胃痛、胸滿惡心、嘔吐腹瀉等,為夏秋季人們常用的中成藥。藿香正氣重用藿香為君,芳香化濁、理中和氣、解表散寒;以紫蘇、白芷為臣,辛香發散、助藿香外散風寒、兼可化濕濁;佐藥半夏、陳皮燥濕和胃、降逆止嘔;蒼術、茯苓健脾運濕、和中止瀉;厚樸、腹皮行氣化濕、暢中除滿;最後以甘草為使,調和諸藥。
不過,服用過藿香正氣水的人都知道,它的味道確實不太好喝,現在還有藿香正氣片、藿香正氣膠囊等中成藥,可以用來代替藿香正氣水,不過效果可能會差一點。
以藿香為君配伍的成藥是調理夏季感冒、胃腸不適、水土不服等症的良方。因暑熱病邪入侵,加上人體正氣不足,更易導致外邪侵襲而發病,如頭痛昏重、脘腹脹痛、嘔吐泄瀉等症狀,還容易引起中暑,這些問題服用藿香正氣類藥物都能對症治療。
濕邪很容易阻滯三焦,常見的濕困三焦的症狀有:上焦:胸悶脘痞;中焦:惡心嘔吐;下焦:大便泄瀉,小便不利。若濕困於頭身,則會頭重如裹,四肢困倦。假如常出現這些症狀,你就應該知道體內的濕氣比較嚴重了,這個時候就要祛祛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