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3章 避寒就暖,幸福好風水(3)(1 / 2)

去年八月的時候,雖然已經立秋了,但“秋老虎”還是很厲害,天氣仍然很熱。有一天,一個中年婦女來找我看病,穿著很奇怪,大家都還穿著短袖、短褲,她已經穿上厚厚的外套了,因為她一受涼,肚子就疼,隻要吃一點涼的,立刻就會拉肚子。我跟她說:“你這明顯是寒傷了脾胃,導致脾胃虛寒。”我讓她回去用艾條灸一灸神闕、中脘、天樞和關元穴,每天兩次,每次15分鍾,並讓她配合著吃一些附子理中丸。過了一個月複診時,她的穿著正常多了,她很高興地跟我說,效果很好。

有一些脾胃虛寒的常見表現,如腹脹,腹痛而喜溫喜按,手腳發涼,小便清長或不利,常因天氣變冷、吃涼東西而導致肚子疼,疼痛時伴有胃部寒涼感等。你可以對照一下看自己的脾胃如何。

實際上,胃寒的主要病因是飲食習慣不好,比如飲食不節製、經常吃冷飲或冰涼的食物。再加上生活節奏快,精神壓力大,更易導致胃病,所以需養成良好的飲食習慣。不過,出現胃痛需要警惕胃的器質性病變,最好去醫院做胃鏡檢查。

當然,一般情況下按照我上麵說的灸法是可以治好的,但在飲食上也應有所注意。最好不要經常吃獼猴桃、西瓜、苦瓜、綠豆、柿餅、生番茄、豆腐、冷茶以及各種冷飲、冰鎮食品,性涼生冷的食品會使胃寒疼痛更嚴重。

如果條件允許的話,還可以用鮮薑、白糖調理胃寒疼痛:鮮薑500克(細末),白糖250克,醃在一起。每日3次,每次飯前吃1勺(普通湯匙)。堅持吃一星期,一般都能見效,如果沒徹底好,再繼續吃,直到好了為止。

寒蝕骨節,土茯苓水蛇雞湯去酸痛

長期在野外和空調之下工作的人,骨節最容易受風寒濕的侵襲。而一旦受寒,疼痛是難以忍受的。當你歲數大一點的時候,積累的健康隱患問題就出現了。所以我勸現在的年輕人,無論如何要注意保暖,維護好自己溫暖的氣場。

人的運氣、健康等等,都是被周圍環境的氣場決定的,也就是說是由風水決定的。不好的風水,會讓人生病、心情不舒服。寒流襲來,冷風嗖嗖,這樣的風水對於有風濕、類風濕關節炎的人比較麻煩,會骨節酸痛得難以忍受,因為“風、寒、濕”是風濕、類風濕關節炎急性發作的重要誘導因素。

這類朋友手腳容易發涼,天氣寒冷時,就更容易受寒。中醫學認為,陰經、陽經等十二經脈多在手指處交會,經常搓揉按摩,不僅有利氣血經脈通暢,防寒保暖,還可以幫助這些朋友緩解手脹、早晨起床後手指關節僵硬的症狀。還要經常用溫水泡腳,常言道:“寒從腳下起。”如果每晚睡前用熱水泡腳半小時,邊泡邊搓,不僅能促進血液循環,還能改善睡眠。

當然,我還給大家準備了一道大餐:土茯苓水蛇雞湯。

材料:水蛇(或榕蛇)250克、土茯苓50克、赤小豆50克、生薑20克、雞肉100克。製法:將水蛇拆肉去骨,和土茯苓、赤小豆、生薑、雞肉一並放入清水鍋內,煮沸後用文火煲2小時,湯成調味即可。這道方能活血化淤、舒筋活絡、祛風止痛。其中土茯苓具有除濕、解毒、通利關節的功效,對於有風寒濕痛的人特別有益。我姑媽前些年曾有過骨節酸痛的症狀,她堅持按我說的做,隔三差五還會喝些雞湯,後來沒有吃藥竟然痊愈了,她老人家樂得逢人就講中醫有多好。

風濕、類風濕關節炎被中醫稱為“痹證”。中醫認為:“風寒濕三氣雜至,合而為痹也。”這種病經常會表現為肌肉關節酸痛,關節疼痛部位常伴有明顯的寒冷感。病情嚴重的人,即使在夏天都會感覺怕寒怕冷,一遇到陰雨天氣,疼痛就會加重,在進行溫水浴或者烘烤之後痛感會減輕。或是由於身體虛弱,陽氣不足,衛氣不固,導致風寒濕三邪流注於肌肉、經絡、關節,從而使氣血運行不暢,故有“風寒濕三氣合成邪”的說法。

雖然疼痛因風寒濕而來,但最主要還是由於體內元氣虛衰,邪氣才能夠乘虛而入,造成風濕病的發作。正如《黃帝內經》中所說:“正氣存內,邪不可幹;邪之所湊,其氣必虛。”一般來說,長期在野外工作的人,生活環境較複雜,常年在寫字樓工作的女性,每天處於空調環境之中,又多穿裙裝,這些人容易受風寒濕的襲擊,而且病情容易反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