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夏天一個酷熱的中午,我堂妹的婆婆在做飯的時候,暈倒在廚房裏。她趕緊打電話問我怎麼辦,我就告訴她,趕緊掐人中,就是連接鼻子和嘴唇正中間的那一豎道兒。過後,沒什麼事了,他們一家人來感謝我。
我就問老太太怎麼回事。老太太說:“天太熱了,我從外麵買菜回來,就感覺心髒不得勁兒。回來做飯的時候,整個人就不聽使喚了,暈得啥事兒也不知道了。”
我跟她開玩笑說:“你這樣做可是犯了風水大忌了。風水裏麵講,廚房是屬於‘孤陽燥火’,衛生間屬‘獨陰濁水’。說白了,廚房是一家裏陽氣、燥氣最旺的地方,本身天氣就比較熱,你又待在那裏,而且你年齡又比較大,怎麼能不中暑呢?”
說到這裏,大家想一想,以前的房子一般都是正南正北的,廚房一般都在東廂房或者西廂房,太陽光不會在正午的時候直接照射進來。即使是灶台,也沒有正南正北放的,這樣放有種古老的說法叫灶台東西放有“東西”吃。其實,這都不是偶然的,它是很有科學道理的。
說了這麼多,還是說中暑吧!中暑主要就是暑邪長期侵襲我們機體導致的。暑為陽邪,其性炎熱。中暑,就是在夏季暑天,因暑天炎熱,暑邪強盛,我們出汗又比較多,使皮膚的毛孔張開,失去過多人體內的水分。汗與津液同源,“氣隨津脫”,出現氣虛、氣脫的現象,渾身無力。
同時炎熱擾頭麵,出現頭暈、口渴、心煩等症。中暑的時候,要掐人中,這很多中老年的朋友都知道,但是我還要嗦一下,因為有很多年輕人對此一無所知。人中是陽脈督脈和陰脈任脈在頭部會合的地方,督脈屬陽,任脈屬陰,中暑就是陰陽不合了,氣和血不能很好地合作了。通過我們對人中的強刺激,人體又收到陰陽合和的指令,恢複到我們原來的生命狀態。
但是,治病不如不犯病。所以,如果能在中暑前,就把中暑消滅在萌芽之中,那是最好不過了。很簡單,按壓合穀穴就可以。合穀穴很好找,就在我們的大拇指和食指中間那塊厚厚的肌肉上,用力按下去的時候,會有明顯的酸痛感。夏天天熱的時候,沒事就按按這個穴位,可以起到鎮靜、清熱、解表的作用,可以疏通身體的經絡,把體表的熱邪一點點地通過經絡的運行化於無形之中。
不要忘了,人活著要適應自然,天熱的時候該躲就躲。《易經》裏把人都比作龍,龍該“現”的時候就要“見龍在田”,該潛的時候就要“潛龍在淵”,否則就會影響到我們的生活和健康了。
燥渴難忍,女性可服逍遙丸
燥這種風水對人的傷害非常大。它會使人感覺到口鼻幹燥、眼幹口渴、皮膚幹燥,總之就是如同沙漠一樣缺水,但此時您多喝水又緩和不了這種感覺。這時候除了滋肺陰,沒有別的辦法。
我舅母前幾年得過一場病後,就經常喝水也不解渴。其實這是燥邪侵襲機體的一種表現。燥為秋季的主氣,秋季天氣幹燥,自然界失於水分滋潤,呈現一派肅殺之象。燥氣太過,就會傷人致病,它所導致的疾病多從口鼻而入,最易損傷津液,出現各種幹燥、澀滯的症狀,如口鼻幹燥、眼幹口渴、皮膚幹燥,甚至皮膚幹裂、毛發不榮等。
這時候的口渴,單純喝水解決不了。因為這是燥氣導致的問題,隻有滋肺陰,我們的機體才能恢複到一個正常的氣血運行狀態,才能擺脫口渴。
那時我給她調理,根據她生悶氣、舌苔黃膩、發暗發紅的特點,就用了中成藥逍遙丸,還有丹參,並囑咐她多吃一些滋陰的食物,比如馬蘭頭、薺菜、芹菜、西瓜、葡萄等。
逍遙丸來源於宋代《太平惠民和劑局方》,清代著名醫學家葉天士稱讚其為“女科聖藥”。此方專為肝鬱脾虛、脾失健運之證而設,為中醫調和肝脾的名方,備受曆代醫家的推崇,由柴胡、當歸、白芍、薄荷、白術、茯苓、煨薑各10克和8克炙甘草組成。
柴胡能疏肝解鬱,當歸、白芍補肝血、養肝陰,三藥合用,使肝氣得疏,肝血得補,則氣血調和以發揮肝主疏泄之能,共為主藥。白術、茯苓、甘草健脾益氣,使營血生化有源,共為佐藥。加薄荷,能疏散鬱遏之氣,透達肝經鬱熱。生薑降逆和中,且能辛散達鬱,亦為佐藥。炙甘草益氣補中,調和諸藥,為佐使藥。諸藥合而成方,可使肝鬱得疏,血虛得養,脾弱得複,氣血兼顧,肝脾同調,是滋陰的要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