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1章 生活方式保健康——養氣血在於生活細節(2)(2 / 3)

3.升華的方式

排除不良情緒最根本的辦法是建立良好而穩定的心理狀態,用頑強的意誌戰勝不良情緒的幹擾,保持良好的心境。在生活中遇到煩惱,自解自勸,用理智戰勝生活中的不幸。任何理智和情感都可以化為行為的動力,無論是愉快滿意的情感,還是悲痛不快的情感,都能激勵人去工作和學習。人們常說的“化悲痛為力量”就是這種表現。

4.轉移的方式

各種情緒的產生都離不開環境。避免強烈的環境刺激,有時是必要的,但最好是學會情緒的積極轉移,即通過自我疏導,主觀上改變刺激的意義,從而變不良情緒為積極情緒。例如,一旦遇到煩惱、鬱悶不解時,如果你愛好文藝,不妨去聽聽音樂、跳跳舞;如果你喜歡體育運動,可以打打球、遊一遊泳等,借以鬆弛一下繃緊的神經;或者觀賞一場幽默的相聲、啞劇、滑稽電影;如果你天生好靜,那也可以讀一讀內容輕鬆愉快、風趣的小說和刊物。總之,根據自己的興趣和愛好,分別進行自己喜愛的活動。這種自娛自樂的活動可以舒體寬懷、消憂排愁、怡養心神,有益於人之身心健康。

5.超脫的方式

當你心情不快、痛苦不解時,你可以漫步在綠樹成蔭的林蔭大道上或視野開闊的海濱。如果有條件,還可以進行短途旅遊,把自己置身於絢麗多彩的自然美景之中,陶醉在藍天白雲、碧波蕩漾、花香鳥語的自然懷抱裏,山清水秀的自然環境會使你產生豁達的心境,一切憂愁和煩惱之情會隨之消散。大自然可使你舒暢氣機,忘卻憂煩,寄托情懷,美化心靈。

生氣是傷害氣血的最原始方式

【氣血養生經】 生氣是最原始的疾病根源之一,不但浪費身體的氣血能量,更是造成人體各種疾病的一個非常重要原因。

萬病從心生,說穿了就是首先從氣生起的。當然,這裏的氣不是我們的身體之氣,而是情緒之氣,即生氣的氣。

最近,美國生物學家做了一個實驗,把一支玻璃試管插入有冰、有水的容器裏,然後收集人們在不同情緒狀態下呼出的氣體,結果發現,當一個人心平氣和時,呼出的氣體變成水溶液後是澄清透明的,無雜質、無顏色,悲痛時水溶液中有白色沉澱生成,而當科學家把人生氣時呼出氣體的溶液注射到大白鼠體內後,幾分鍾後大白鼠就死去了。

科學家對上述情況進行了深入研究和分析,從而得出結論:人生氣10分鍾就會耗費大量“人體精力”,其耗費程度不亞於參加一次3000米賽跑,生理反應十分強烈。

給大家講個故事,大家就明白生氣和疾病的這種關係了。

有一個女性朋友辦了一家企業,事業做得很成功。可是,她得了偏頭疼,怎麼治也治不好。到醫院去檢查,有的醫生說是血管性頭疼,有的說是神經性頭疼,也有的說可能是因為頸椎有問題,有的則認為可能是心髒供血不足造成的。總之,說法不一,診法各異。最後,她被安排去做了一個核磁共振,結果顯示腦袋裏什麼問題也沒有。

後來,這位朋友自己找到得偏頭疼的原因了,原來她和婆婆住在一起,現在跟老公搬出來單住。搬出來以後,她的偏頭疼就好了。

她說:“我一直不知道我婆婆才是病因。每次回家的時候,隻要一看見婆婆,就有點兒不舒服,頭就開始隱隱作痛。因為婆婆很強勢,看不慣我做事的方式,總是愛嘮叨,聽得我腦袋發脹。結果,到了夜裏,我就睡不著覺,還做噩夢。時間一長,我就老頭疼。”

有趣的是,她婆婆原先有慢性腸炎,也是久治不愈,自從她搬走以後,也很快就好了。原來,她婆婆得病也是因為老跟她生氣。所以,這婆媳倆有一個共同的簡單的病因,就是有一股不平之氣。

這個故事讓我們聯想到“怒傷肝”的中醫理論。《靈樞·本髒篇》說:“誌意和,則精神專直,魂魄不散,悔怒不起,五髒不受邪矣。”《素問·陰陽應象大論》說:“暴怒傷陰,暴喜傷陽,厥氣上逆,脈滿去形,喜怒不節,寒暑過度,生乃不固。”《靈樞·百病始生篇》說:“喜怒不節,則傷髒。”以上論述都是說明憤怒、生氣非常容易傷害肝髒等各髒腑器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