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多元主體下的公共管理製度創新(1 / 2)

多元主體下的公共管理製度創新

綜合

作者:孫健

摘要:隨著我國社會的進步,社會結構向著縱深化、多元化方向發展,公共管理事務也出現了更加複雜的趨勢。完善社會主義公共管理製度,創新公共管理模式已經成為管理者必須麵對的課題。本文闡述了我國公共管理製度創新的必要性,分析了我國公共管理製度創新麵臨的困境。

關鍵詞:公共管理 製度創新 困境

公共管理製度的創新是構建和諧社會、當今公共管理製度亟待完善的現實決定的。在多元主體下認清公共管理製度的現狀,明確創新公共管理製度的必要性與困境,對於構建長期穩定的公共管理製度有重大的啟示意義。

一、多元主體下公共管理製度創新的必要性

1.促進經濟發展、社會進步的內在要求。經濟發展與社會的進步離不開公共管理製度的創新。落後的公共管理製度會束縛人們的思維方式、行動法則,會不斷製約生產力的發展。公共管理製度的創新就是要破除生產力發展的楞楞框框,摒棄那些阻礙生產力進步的製度,不斷用公共管理的理論與製度創新去武裝人們的頭腦。公共管理製度的創新是發展生產力、促進經濟發展、完善市場體係、改善人民生活的必然選擇。

2.加強民主政治建設的內驅力。公共管理製度創新的另一個重要目標是建設社會主義民主政治。構建民主政治的核心是健全民主製度,而製度的健全離不開製度創新。因此,實現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規範化、製度化必須加強公共管理製度的創新。社會主義民主政治是一個曆史的過程,公共管理製度的創新要貫穿於這一過程的始終。這樣才能不斷提高黨的執政水平、保證實現依法治國、規範黨政關係、優化公共資源的配置。尤其是在反腐倡廉方麵,要充分利用公共管理製度,形成按製度辦事、靠製度辦事的長效機製。

二、我國公共管理製度創新麵臨的困境

1.公共管理多元主體競爭不充分。由於曆史因素影響,我國公共權力的配置表現出單極化、單向性的特點。公共權力多為國家壟斷,國家與社會、統治者和被統治者的劃分不清晰。改革開放後,社會階層日益分化,社會組織逐漸興起,但不管在運行機製還是組建模式方麵,都是政府占主導地位,突出表現在政社界限模糊、運行模式固化、解決問題的能力不強。社會組織缺乏市場競爭的自主性。政府的行為模式是自上而下的貫徹執行並不是自下而上的公共抉擇,加之法律製度與民主化製度的不健全,導致公共管理多元主體的競爭環境很不充分,多元利益與公共權力的分散不能很好地整合,一些社會組織的利益與公共事業的利益很可能發生矛盾,導致新的不穩定因素。值得注意的是,我國數量龐大的職能性社會團體擠壓了公共主體的競爭空間,也造成了主體競爭不充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