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間還用綠豆衣,幹菊花做枕心,可清火、明目、降血壓;用綠豆與茶葉一起煎水治療流感;綠豆與冰糖煎水治療惡心;將綠豆放入豬苦膽中,風幹後每次服10粒能治療高血壓。
健康小警示
值得注意的是:綠豆不宜煮得過爛,否則有機酸和維生素會遭到破壞,降低清熱解毒的效果。綠豆性涼,綠豆湯能清熱解毒,但脾胃虛弱的人不宜多喝,正在吃中藥的人也不宜多喝。
黃帝:一夏無病三分虛,秋季養生五原則
“秋三月,此為容平,天氣以急,地氣以明。”
——《素問·四氣調神大論》
秋季是收獲的季節,說秋季是由熱轉寒,即“陽消陰長”的過渡階段。人體的生理活動要適應自然環境變化,從“夏長”到“秋收”是自然陰陽的變化,而體內陰陽雙方也隨之由“長”到“收”改變。因此,秋季必須注意保養內守之陰氣,凡精神情誌、飲食起居、運動導引等方麵調攝皆不能離開“養收”這一原則。
1.精神調養
秋季雖秋高氣爽,季節宜人,但氣候漸轉幹燥,日照減少,氣溫漸降,對人體仍帶來一定影響。一般來說,秋季人的情緒不太穩定,心情煩躁,也易於悲愁傷感。秋季養生要保持神誌安寧,減緩秋季肅殺之氣對人體的影響,收斂神氣,可以參加一些登山賞紅葉等有意義的活動。我國古代民間就有重陽節登高賞景的習俗,登高遠眺,飽覽奇景,有心曠神怡之感,可使一切憂鬱、惆悵頓然消失,又調劑生活,實為人間樂事。
2.起居調養
秋季,自然界的陽氣由疏泄趨向收斂、閉藏,在起居方麵要合理安排睡眠時間,早臥早起。秋季氣候幹燥,空氣中的濕度小,風力大,汗液蒸發得很快,常使人皮膚幹裂,皺縮增多,口幹咽燥,毛發脫落增多,大便易秘結等。這時須注意保持室內一定濕度,適當補充水分,並避免過度劇烈運動造成大汗淋漓,致使津氣耗散。秋燥可以使皮膚瘙癢,所以老年人在秋季應少洗澡。秋季人的精氣內斂,尤其要防勞傷,以免陰氣外泄。秋季天氣多變,故衣服的增減要適時,要保持體溫恒定,就應多預備幾件秋裝,如夾衣、春秋衫、絨衣、薄毛衣等。此外,衣服不可頓增頓減,也不可增加過多,這不利於身體對氣候轉冷的適應力,也不利於活動。
3.飲食調養
秋天秋高氣爽,氣候幹燥,應防“秋燥”,秋季的膳食應貫徹“少辛增酸”原則,盡可能少食蔥、薑、蒜、韭菜等辛味之品,多食酸味果蔬。如雪梨、鴨梨,生食可清火,煮熟可滋陰、潤肺而防燥。
秋季易傷津液,故飲食還要以防燥護陰、滋陰潤肺為基本準則。多食芝麻、核桃、糯米、蜂蜜、乳品等可以起到滋陰潤肺、養血的作用。對年老胃弱的人,可采用晨起食粥法以益胃生津,如百合蓮子粥、銀耳冰糖粥、紅棗糯米粥等都是益陰養胃佳品。初秋,又屬長夏季節,此時濕熱交蒸,人體脾胃內虛,抵抗力下降,而氣候漸冷,這時飲食還要適當多食些溫食,少食塞痛之物。
4.運動調養
金秋季節,天高氣爽,是開展各種運動鍛煉的好時期。除日常生活調攝外,還要針對季節特點進行自我鍛煉。在秋季,可多做“靜功”鍛煉,如內氣功、意守功等,亦須配合運動鍛煉,如五禽戲、太極拳、保健功、八段錦、按摩等。經常鍛煉可達到養神強身之功效。在氣候多變的秋天,要預防疾病,最積極的辦法是進行耐寒鍛煉,增強機體適應多變氣候的能力。不同年齡的人,可選擇不同的鍛煉項目,青年人可打球、爬山、冷水浴、遊泳等,年老體弱者,可打拳、慢跑、散步、做早操等。隨天氣漸冷,運動量可適當增加,到嚴冬來臨,體質會有明顯提高,若在冬季繼續鍛煉,收益更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