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5章 四季養生——順應自然,天人合一(3)(1 / 3)

2.飲食清淡,易於消化

祖國醫學認為,濕為陰邪,易傷陽氣。因為人體後天之本—脾喜燥而惡濕,所以,長夏季節濕邪最易傷脾,一旦脾陽為濕邪所遏,則可導致脾氣不能正常運化而氣機不暢,可見脘腹脹滿、食欲不振、大便稀溏、四肢不溫、口甜苔膩脈濡等症。若影響到脾氣升降失司,還能出現水液滯留,常見水腫形成、目下呈臥蠶狀,也可見到下肢腫脹。因此,長夏季節最好少吃油膩食物,多吃清淡易於消化的食物,如元代著名養生家丘處機所說:“溫暖,不令大飽,時時進之……其於肥膩當戒。”這裏還指出,飲食也不應過涼,因為寒涼飲食最能傷脾的陽氣,造成脾陽不足。此外,由於消化功能減弱,一定要把好“病從口入”這一關,不吃腐爛變質食物,不喝生水,生吃瓜果蔬菜一定要洗淨,應多食清熱利濕的食物,使體內濕熱之邪從小便排出。常用清熱利濕食物以綠豆粥、荷葉粥、紅小豆粥最為理想。

3.避免外感濕邪

由於長夏陰雨連綿,人們極易感受外來濕邪的侵襲,出現倦怠、身重、嗜睡等症,嚴重者還能傷及脾陽,造成嘔吐腹瀉、脘腹冷痛、大便稀薄。因此,長夏一定要避免濕邪侵襲,做到外出帶傘、及時避雨。若涉水淋雨,回家後要立即服用薑糖水。有頭重、身熱不揚等症狀者,可服藿香正氣水等。此外,由於天氣悶熱,陰雨連綿,空氣潮濕,衣物極易發黴,人也會感到不適。穿著發黴的衣物,容易感冒或誘發關節疼痛,因此,衣服要經常曬一曬。

總之,根據祖國醫學“春夏養陽”的原則,長夏防濕的關鍵在於要保養人體陽氣。隻有陽氣充足,濕邪才不易侵犯。

健康小警示

炎夏不可遠途跋涉,應就近尋幽。早晨,空氣清新,可到草木繁茂的森林散步,吐故納新;傍晚,可漫步在江河湖畔,習習涼風會滌盡你心頭的煩悶,暑熱頓消。

王士雄:夏天一碗綠豆湯,解毒去暑賽藥方

“甘涼。煮食清膽養胃,解暑止渴,潤皮膚,消浮腫,利小便,止瀉痢,醒酒弭疫……”——《隨息居飲食譜》

在酷熱難耐的夏天,人們都知道喝綠豆湯以清熱解毒。民間廣為流傳“夏天一碗綠豆湯,解毒去暑賽仙方”這一健康諺語。其實,早在古代,人們就懂得用綠豆湯清熱解毒。

唐朝孟洗有雲:“補益元氣,和調五味,安精神,行十二經脈,去浮風,益氣力,潤皮肉,可長食之。”清朝王士雄在《隨息居飲食譜》稱其“甘涼。煮食清膽養胃,解暑止渴,潤皮膚,消浮腫,利小便,止瀉痢,醒酒弭疫……”

中醫認為,綠豆性味甘寒,入心,胃經,具有清熱解毒、消暑利尿之功效。《本草綱目》中也有記載說:“用綠豆煮食,可消腫下氣、清熱解毒、消暑解渴、調和五髒、安精神、補元氣、滋潤皮膚……”

可見,綠豆湯不但能消暑解毒,還具有滋養皮膚的功效。所以現代的女性最好在酷夏多喝一點綠豆湯,以達到健身和美膚的雙重作用。

大家都知道武漢的熱是出了名的,號稱中國“四大火爐”之一。武漢的熱,是一種煎熬人的熱,無處藏身的熱。在烈日炎炎中行走於赤熱的街道,有一種蒸騰眩暈後的飄然感覺,如同置身於桑拿浴室中。在這種難耐的環境中,唯有綠豆湯可以讓人們找到一絲絲清爽,所以不管是大街小巷,還是飯館、大排檔都有綠豆湯,成了這個城市的時尚和健康飲品。

綠豆不僅能清熱解毒、美容健身,另外還有很多其他用途。

綠豆衣適量和鮮荷葉煮水,冷卻後可作解暑涼茶,並可去痱子。綠豆配甘草煮汁飲服,可解療腫瘡毒和藥物中毒及酒食中毒。還有,用仙人掌搗爛與綠豆粉調成糊狀外敷,對治療乳腺炎、腮腺炎有一定作用。用綠豆粉加冰片調勻外敷,可治濕疹皮炎瘙癢。有高血壓和高血脂的患者常吃綠豆,有輔助降血壓和防止血脂升高的作用。用綠豆、赤小豆、黑豆各少許,加入適量的水溫火熬煮,加紅糖少許,常飲可消熱解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