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62章 蕭牆(3 / 3)

寢室內,彌漫著一股濃濃的湯藥味道,袁尚微微皺了皺眉頭,但還是邁步來到了病榻前,恭順地跪下。

“阿母,大人今日可有好轉?”

袁尚恭聲對自己的後母劉夫人問道,衣不解帶、親奉湯藥的劉夫人聞言當即淚流如雨、啜泣起來,袁尚還待再問,病榻上臉色蒼白、昏迷多時的袁紹竟然微微睜開了眼睛。

“可是尚兒來了?”

“是,大人,孩兒在。”

“嗯,你兄長可趕回來了?”

“。。。”袁尚和劉夫人交流了一下眼色,輕聲說道:

“大兄還在路上,之前遣使來報,抵達鄴城也就這兩日了。”

“那就好。”回光返照的袁紹今日的精神似乎變得不錯,他沉默了一會,又再次問道:

“近來議事,可有遇上什麼難事?”

“大人。。。”

袁尚欲言又止,袁紹卻已經變得不耐煩,以為又有什麼糟糕的壞消息瞞著他,當即劇烈地咳嗽起來,一旁的劉夫人連忙近前幫他撫平氣息,一邊示意袁尚,埋怨著說道:

“你這孩子,從小乖順,還有什麼事情能瞞住你阿父,你就說吧。”

“唯。大人,田別駕今日議事在堂上出言不遜,他說,若是大人早聽他的諫言,又怎會喪師敗績,精兵良將損失殆盡,一步步將河北弄到今日這般境地。孩兒遵循大人相忍為國之誡,此前議事一直忍讓田別駕的獨斷專行,可今日聽聞此言,心中一時不忿,與他爭辯了幾句,他竟說,竟說孩兒乃是黃口小兒,有何議事之權,河北先有喪師敗績,後有長幼失序,基業傾覆之日不遠,袁氏老少難免淪為階下之囚。”

“此事當真?”劉夫人花容失色,掩口驚問。

“阿母,此事乃是孩兒親眼所見,治中等人也在場,他們都聽見了田別駕的忤逆之言。”

“啊!”劉夫人繼續幫腔,驚歎道“那這可如何是啊,田別駕在州中名望甚高,又久仕幕府,門吏頗多,一旦他——”

“咳咳咳——”劉夫人的話還沒有說完,病榻上的袁紹臉色一下子變得血紅,再次劇烈地咳嗽起來。

劉夫人和袁尚見狀連忙近前,撫胸的撫胸,摳嘴的摳嘴,好不容易才將憋得袁紹差點喘不過氣的一口濃痰弄了出來。

勉強喘過氣來的袁紹氣息再次變得微弱,但他的眼睛中卻透露著熾熱的怒火,一字一頓地喘氣說道:

“老奴焉敢辱孤,孤誓殺之!”

···

許都,尚書台。

“公理,去意已決?”

尚書令荀彧看著年輕的仲長統,歎息著問道。

年輕的仲長統在離開並州之後,輾轉返回了山陽老家,但因為聲名在外,遊學歸來的他很快就被朝廷征召,隨後更是得到了當朝尚書令荀彧的看重,格外拔擢,一舉晉升為宮省之內的尚書郎。

隻是荀彧萬萬沒有想到,在任沒有多久的仲長統竟然這麼快就萌生了辭官歸隱之意,而且聽他的話,似乎今後也不打算再留在中原州郡,而是要南下奔往江東、交州等地了。

“令君,昔日董卓為亂,潁川、陳留多地羌胡交侵,衣冠之姓滿門遭難。如今關西閻豔更甚於董卓,先以秦胡之兵擊敗司空於河南,又引鮮卑異族虎狼逐袁大將軍於河北,伏屍十萬,以築京觀,海內震動、民心惶然,統無領兵禦敵之才,恐他日江山傾覆,腥膻遍地,見辱於羌胡、小人之手,故隻能辭別故園,遠遁江湖之遠,以存無用之軀。”

仲長統慚愧地看著一直重視他、提拔他的荀彧,黯然說道。

荀彧沒想到仲長統對局勢竟然如此悲觀,雖然他也沒有想到素來用兵如神、戰無不克的曹操再次在河南遭遇敗績,近日更是為宮內宮外的眾多政事忙的焦頭爛額,可他在心底並不認為關西閻豔能夠趁勝吞並袁曹兩家,就更別說現下的情況是荊襄、關西兩家兵馬陸續撤退,許都西、南兩麵的威脅已經解除了。

“何至於此,何至於此。”荀彧苦笑說道:“昔日以董卓兵勢之強,逆天而行,不得人心,也難逃敗亡一途。眼下閻豔士馬雖盛,可北有袁大將軍,南有曹司空,兩家通力協作,可製關西士馬於山東,何來江山傾覆的妄言,公理,你才學過人,時下朝廷正是用人之際,中興漢室,需要擇天下英才而用之,你怎可在此時離去。”

“中興漢室。。。”仲長統喃喃自語、如失魂魄,他拜師遊學,苦讀經典,曾經為的是救世濟民,可時下他能看到的是競於氣力、餓殍枕藉的大爭之世,北方大戰,袁閻曹三家攻城略地,殺人盈野,他再留下去,除了增添自己內心的苦悶和孤憤之外,又能夠改變什麼呢。

況且,曹操統治下的許都,也讓仲長統內心對“中興漢室”的信念心生動搖。的確,亂世用重典,司空府和尚書台的許多舉措都是有利於平定亂世、穩定人心的良策,但當仲長統親眼見到司空府校事索拿“反賊”,衣冠頹地,血漫刑台,許都城內萬馬齊喑,朝堂公卿裝聾作啞,名士才俊明哲保身之後,心懷漢室的他已然心灰意冷。

是啊,曹司空所做的,都是為了中興漢室,可這個漢室,還會是曾經的那個漢室麼?

仲長統口中苦澀,他當然知道在他麵前的荀令君什麼都知道,但他還在堅持,一直在努力轉圜朝野之事,協調宮中與司空府的關係,中興他心中的“漢室”,哪怕為此深陷旋渦之中,也在所不惜。

從某種維度上講,麵前的荀令君才是真正的大勇之士,而他自己,不過是遠避江湖,為自己缺乏勇氣尋找借口的懦夫而已。

想到這裏,仲長統熱淚盈眶,再次下拜。

“令君厚遇,無以為報,願令君努力加餐飯,統此去,不複返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