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63章 圖南(1 / 3)

亂世中的數字是個有趣的東西,如果北方是兩雄相爭,那結束戰端總是比開啟戰端困難,因為挑起戰端隻需要一方的主動,但想要結束曠日持久的鏖戰,卻需要雙方的同意或者一場徹底的弱肉強食。

隻是當數字變成“三”時,結束戰事就變得比開啟戰端容易了。

比如建安六年的北方大戰結束之後,作為北方三雄的袁、閻、曹三家,就以袁、曹聯盟抵禦關西的態勢,又再次進入到了短暫的休戰期,並且鑒於在上一次大戰中各自付出的沉重代價,三家在短期內不敢再對任何一方輕易發動戰爭,而是專注於內修農戰、生聚教訓,積極為第三次北方大戰積蓄實力。

但就在這一個短暫安寧的夏天,河北霸主袁紹終究沒有撐得過去,他躺在病榻上鬱結而終,臨死之前,還固執地將自己麾下重臣別駕田豐下獄賜死,且隨著他的撒手人寰,一場日積月累的內部繼承人矛盾也迅速爆發了。

身在鄴城的三子袁尚在外臣審配、逢紀和後母劉夫人等人的支持下,率先宣稱繼承袁紹生前的大將軍、鄴侯等一切爵位和官職,統治治下冀州、幽州、青州和名義上的並州四州之地。

而中途折返青州的長子袁譚則針鋒相對地自號車騎將軍,在平原擁兵自立,拒絕對身在鄴城的弟弟俯首稱臣。

原先袁紹麾下的文武也紛紛站隊,重臣郭圖、辛評先後逃奔青州,冀州和青州的對立已經昭然若揭。

青州,平原城。

河北腹地暗流洶湧,原先屯駐大河南岸的青州兵馬也悉數北調,自袁氏全據河北以來一直保持安寧的平原城再次出現了兵馬洶洶入境的情況,而鄰境的清河國也緊張備戰,源源不斷地增加境內駐兵。

城頭上,自號車騎將軍的袁譚正手扶城垛,目眺遠山,有些出神地地聽著麾下文武的稟報。

作為袁紹的長子,他年過三旬,相貌雖然比不上三弟袁尚俊美,但也繼承了袁氏一脈的良好基因,長相與其父有些類似,雍容蓄須、體態壯碩,加上此時身披鎧甲,更顯神采不凡。

而他在心中也一直以河北基業的繼承人自居,這些年來他披堅執銳,北排田楷,東攻孔融,曜兵海隅,為袁氏鎮守青州之地,可謂是勞苦功高,可是父親卻偏愛幼弟,將他過繼給伯父袁基,更加上審配、逢紀等一班小人從中作祟,使得他痛失了繼承河北基業的良機,如今隻能夠返回青州擁兵自立、伺機而動。

不過,因為冀州精兵在近兩年的對外作戰中損失慘重,所以在冀州、青州兩州對峙的情況下,人口眾多、士民殷富的冀州反而沒有占據明顯的優勢,再加上還在保持觀望的幽州袁熙,實際上驍勇善戰、頗有賢名的袁譚還隱隱有以弱勝強、入主鄴城的跡象。

隻是,麾下除了積極擁戴自己入主冀州的華彥、孔順等文武,同樣也存在一兩個提出異見的臣僚,比如此刻匆匆趕來,就站在自己身後苦口告誡自己不要做出“親者痛仇者快”事情的別駕王修。

“正所謂‘兄弟鬩於牆,外禦其侮’,關東新敗、戎狄反叛、強鄰窺覬,河北正值多事之秋,使君又豈可在這個時候做出手足相殘之事,須知鷸蚌相爭漁人得利,此時使君隻有回兵據保州境,遣使鄴城,與冀州達成和約,方才是顧全大局的上策啊!”

袁譚聞言皺起了濃眉,“大軍雲集,日費千金,豈有無功而返之理,難道別駕還要讓譚眼睜睜看著逆弟在鄴城奪取尊位,任憑袁氏長幼失序、基業不保不成?”

“唉,使君,多行不義必自斃,顯甫公子擅奪尊位,已陷於不義之地,使君不妨效法魯莊公之事,顧全大局,以退為進,如此既可討不義、誅亂臣,又可避免一場內戰,使得河北黎庶安堵,此乃兩全之策,王者之所必取也!”

聽完王修苦口婆心的話,袁譚閉上了眼睛,陷入到了沉思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