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情分析:此處較難,學生有感悟,但一定不會特別透徹。
資料提示:
①《桃花扇》是清代孔尚任的戲曲,是悲歎明朝滅亡的。高皇帝是明朝最後一個皇帝,在清兵攻入北京城後自縊而死。崇禎皇帝是一位勵精圖治的亡國之君。在位十七年間,不溺於聲色犬馬,而是勤勉辛勞,隻可惜當時明朝大勢已去,積重難返,他也自殺身死。(提示:明末與清末的相似,崇禎與光緒的相似)
② 《聞官軍收河南河北》
杜 甫
劍外忽傳收薊北,初聞涕淚滿衣裳。
卻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詩書喜欲狂。
白日放歌須縱酒,青春作伴好還鄉。
即從巴峽穿巫峽,便下襄陽向洛陽。
合作探究:根據資料分析與學生探究資料內涵,由於課堂的變化性大,需要靈活把握。
明確: 其實無論是哭也好笑也罷,都是出於梁任公先生滿腔的愛國之情,作為一個熱心於國家的人來說,梁任公先生由古及今,借故喻今,抒發的都是自己對祖國興亡盛衰的慨歎,因此情感也隨之變化……
知人論世:(根據課堂需要插入PPT介紹時代背景)同學們分析的都很好,下麵我們根據時代背景來進一步加深對其的了解。
PPT資料:19世紀末20世紀初是中國最為動蕩、混亂的時代。當時中國處於軍閥混戰時期……
教師:同學們,杜甫是一位憂國憂民的偉大詩人,他曾經在他的《自京赴奉先縣詠懷五百字》中寫道:“窮年憂黎元,歎息腸內熱”來表達自己的“熱心國家”的愛國之情。其實梁任公先生又何嚐不是如此?
PPT資料:飲冰室主人源於《莊子·人間世》:“今吾朝受命而夕飲冰,我其內熱與?”梁啟超於戊戌政變失敗逃亡日本後用‘飲冰室主人’為筆名,可見其內心的惶恐焦灼,他憂國憂民、憂心如焚。
2.先生隻談文學,不談政治,那梁實秋先生又是如何體味到的呢?
明確:因為梁實秋也與梁任公先生一樣,對祖國充滿了無限的熱愛,當國難當頭之際,每一位熱心於祖國的人都會為祖國的命運心潮澎湃。所以那時侯的青年學子對梁任公先生懷著無限的景仰。
3.那為什麼梁實秋不直接寫梁任公先生的愛國之情,而是通過記敘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講而暗中隱含呢?還有為什麼“梁任公先生晚年不談政治,專心學術”?
明確:因為百日維新之後,梁任公先生處於一種極其尷尬的地步。另外,在當時人們對戊戌變法的看法又各有看法。
難點突破:梁實秋先生對《箜篌引》並沒有解釋,那麼我們應該如何理解這首詩呢?(《箜篌引》公無渡河。/公竟渡河!/渡河而死,/其奈公何!)
合作探究:與學生探究《箜篌引》所體現的人物形象與精神形象,從而與時代連接,聯係到戊戌六君子的譚嗣同身上……
明確:我們能聯想起戊戌變法失敗後,大義凜然慷慨就義的譚嗣同。想起他的名句“我自橫刀向天笑,去留肝膽兩昆侖”。從而也表達梁任公先生對他的敬仰以及對戊戌變法慘敗的悲痛之情……
小結(品文品人):通過對文章三個重點語句的品讀,我們能夠深刻地感受到梁任公先生那種憂國憂民體恤百姓的“熱心腸”。也能理解為什麼梁實秋先生隻通過一次演講來寫梁任公先生。其實一個有血有肉活生生的人,又豈能隻有一種性格呢?同學們能不能在從文中找一找梁任公先生除了“有學問,有文采,有熱心腸”外還有哪些性格特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