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學習“國學經典”促進現代道德教育(2 / 2)

國學經典中以道德倫理價值為取向的思想,為小學生養成良好的道德品格與行為習慣,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對於個體分清是非、善惡、美醜,規範自身行為,促進自我發展有著重要作用。如:“兄道友、弟道恭、兄弟睦、孝在中。”意思是兄長要友愛弟妹,為弟之道要恭敬,兄弟姐妹要和睦,這些做到了,孝順就函括在其中。這其中所蘊含的兄弟姐妹相處之道,無不顯出善惡與美醜。反觀社會上的一些家庭糾紛無不與兄弟姐妹相處之道有關!而品德課堂教學就是為了讓社會上的真善美更多一點,為社會培養良好道德品格和行為習慣的人。

國學經典有很多值得借鑒的地方,在教學中要將傳統觀念向現代轉化,既要在學生身上實現文化傳承,又要注意不要讓年輕一代墨守成規。如:“步從容、立端正、揖深圓、拜恭敬。”意思是走路不慌不忙,站立姿勢端正,作揖鞠躬身體要深圓,外表儀容要恭敬。現代社會人們已經不興打躬作揖了,所以在教導學生的時候,既要教會學生如何站立如何走路,又要教會學生摒棄其中不容於社會的內容,汲取新思想,教導學生要學會公關,對人要恭敬,在與人交往中才會無往不利。“喪盡禮、祭盡誠、事死者、如事生。”意思是:守孝三年之內,一定要時常懷念父母親的慈祥仁愛,家中有了變故恩親的逝去,喝酒跟殺生的事一定要斷絕。喪事禮儀要周到,祭祀要竭盡虔誠,侍奉亡者,要跟奉事生前一樣。現代社會已經不講守孝三年的習俗了,但懷念逝去的父母,對逝去的親人要有虔誠之心卻是一定要有的,現代社會辦喪事不主張鋪張浪費,但從簡和周到卻還是要做到的。這些便是國學經典裏麵我們要傳承和摒棄的一些東西,在品德課堂教學中能善於選擇與時代並進並能世代傳承的國學內容教給學生,便是對品德課堂教學最好的補充。

正因為國學經典中有很多材料適合用於品德課堂教學,利多弊少,所以在實際的課堂教學中,筆者已經嚐試讓學生每節課必誦讀國學經典,摘選一些篇章,三年級讀《弟子規》,五年級讀《論語八則》,短小精悍,每上一節課必讓學生說一說國學經典中哪些句子可用來解釋課堂所學內容,通過這種方式,既讓學生誦讀國學經典,在國學的氛圍裏感受古人的智慧,又使學生在潛移默化中接受良好的道德教育。學生在言行舉止中已經初見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