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人的全麵發展理論
現代教育技術的終極目的是使學生學會、會學、知學、樂學,在學習中促進心智的和諧發展,情感教育的目的是促進學生形成健全的人格,這與人的全麵發展理論是不謀而合的。馬克思認為,主觀因素是人的全麵發展的主觀條件。在促進人全麵發展的過程中,發達的生產力和生產關係隻是人們全麵發展的客觀外在條件,人本身的整體素質和綜合品質的發展是人的全麵發展的先決條件。因為人的全麵發展過程,實質上是人根據自然界和社會發展的客觀規律全麵改造自己,豐富自己的需要並提高和拓展自己的能力的過程。所以,在其現實性上,提高人的各種能力和素質才能為人未來的全麵自由發展奠定基礎,使人類改造客觀物質世界的活動與改造主觀世界的活動在更高的層次上得到協調發展,真正實現物與人的和諧統一。
2、教育技術哲學
教育技術並不是一種目的和手段完全分離的事物,教育技術蘊含了有關社會文化、社會發展的多種因素。教育技術作為一種工具、手段能夠充分開發和利用各種學習資源,拓展教與學的空間,為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提供多方麵的強大支持,優化教學過程並最終達到優化教學的目的。同時,教育技術帶來大量的信息,導致思考的空間變小,不利於培養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教育技術哲學倡導把教育技術引向真、善、美相統一的境界。
3、需要層次理論
馬斯洛的需要層次理論認為,人的基本需要有五種,它們由低到高依次形成一定的層次,即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愛和歸屬的需要、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實現的需要。從層次來說,必須先滿足基本需要,然後是心理需要得到滿足,最後才能實現自我實現的需要。現代教育技術為人們的學習提供了更廣闊和自由的學習環境,提供了豐富的學習資源,學生們可以根據自己的實際需要選擇相應的學習方向,尋找自己的學習資源,采取行動,實現自主學習、自我實現、自我評價的目的。
4、學習動機理論
學習動機是激發個體進行學習活動、維持已引起的學習活動,並使個體的學習活動朝向一定的學習目標的一種內部啟動機製。它與學習活動相互激發、相互加強。學習動機一旦形成,就會自始至終貫穿於某一學習活動的全過程。因此,良好的、適當的學習動機會促進學習行為的改善,提高學習能力。海德指出,行為的原因或者在於外部環境,或者在於個人的內部。人格、動機、情緒、態度、能力、努力等都是個人內部原因,如果把行為的原因歸於個人,則個人對其行為結果應當負責任,他對成功的期望值就會很高,也就更加努力。現代教育技術為學習者提供了豐富的學習資源,學習動機成為學習者尋找發現自己的學習資源的動力源。學習動機強的學生,必然在學習活動中表現出較高的學習積極性,保持深厚持久的學習熱情,遇到困難時有頑強的自製力和堅強的毅力。
三、現代教育技術滲透情感教育的實現途徑
發揮現代教育技術的積極作用,教師應努力挖掘教學內容中豐富的情感因素,加強對學生的情感熏陶,提高學生審美情趣,培養學生健全的人格。
1、更新教育觀念
情感教育作為完整教育的重要部分,就其內涵而言,它不是教學方法,而是一種教育思想、一種教育觀念,旨在通過在教育過程中尊重和培養學生的社會性情感品質,發展他們的自我情感調控能力,促使他們對學習、生活和周圍的一切產生積極的情感體驗,以便形成獨立健全的個性與人格特征,促進學生的個體發展和整個社會的健康和諧。教育技術在教育中的應用既能為教育帶來正價值,也可帶來負價值。因此,教育者在運用現代教育技術時,必須更新教育觀念,對技術保持清醒的頭腦,認清技術本身所具有的價值判斷偏向,摒棄“工具理性”,堅持教育技術的教育性原則,加強自身的人文修養,以促進學生的全麵發展為宗旨,加強教育技術領域的人文教育。
2、激發學習動機
羅傑斯認為,教學是情感活動的過程,教育的目的在於激發學生學習的動機,發展學生的潛能,使學生形成積極向上的自我概念和價值觀體係,促使學生成為完整的人”。教育家讚可夫說過“對所學內容的興趣可能成為學習的動機”。豐富的學習內容,可以滿足不同學生的需要,強化學生的學習動機。因此,教師在教學中要善於挖掘教材中的隱性情感內容,恰當地運用投影、配樂、錄像等現代教育技術手段激發學習動機,使學生們沉浸在美好的藝術享受中,以獲得更大更好的教學效果。
3、豐富學生精神世界
蘇霍姆林斯基倡導和諧教育,特別強調要使學生具有豐富的精神生活和精神需要,通過豐富多彩的精神生活,保證個性全麵發展,保證個人天賦才能的充分表現,使學習富有成效。大眾傳媒的大眾參與性,使得大眾在對信息進行意義解釋和意義重構過程中,自然而然地將其傳播的思想觀念加入內化或強化。因此,需要加強文化素質教育,豐富學生的精神世界。文化素質教育的重點不是課程,而是氛圍;不是知識的傳授,而是校園文化氛圍的熏陶;不是簡單的說教和灌輸,而是感悟文化精神,淋浴文化傳統,潛移默化、耳濡目染。